第11章 (2)古今医术交锋:上古、中古、后世医生治病理念大碰撞(3/4)
等的变化情况。因此,掌握脉息的要领,对于诊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边谈到的沉迟、浮数、紧涩这是切脉所了解到的脉象,以后我们会在伤寒论中会给大家解读。
我要说明是,从气色和脉息中得到其要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医者具备深厚的医学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长期的实践和学习,才能逐渐掌握其中的精髓。
接下来我们说一下中古时期医生的诊病。
中古时期的医生在治病时,确实强调在疾病刚一发生时就及时治疗,这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即预防疾病的发展和恶化。这种思想的核心在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以阻止疾病进一步恶化或转变。
“先用十天汤液已去除八风五痹等病邪”,这其中的“汤液”指的是中药煎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八风五痹”则是指中医理论中描述的一系列疾病,这些疾病多由于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引起,表现为肢体疼痛、麻木、活动受限等症状。通过服用汤液,可以调和体内气血,祛除病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如果“十天不能治愈”,医生则会考虑使用其他治疗手段,如草药治疗。在中医理论中,草药是除了汤液之外的另一种重要治疗方法。通过草药的配伍和煎煮,可以发挥药物的独特作用,进一步调和体内气血,祛除病邪,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治疗策略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疾病的性质、病情的轻重、病人的体质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也反映了中医对疾病治疗过程的深入理解和丰富经验。
中古时期的医生在治疗疾病时,强调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并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这种治疗策略不仅体现了中医的深厚底蕴和丰富经验,也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后世的医生治病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治病时不能遵循四时的变化,不知道阴阳变化与气色脉系的关系,也不能够辨别病情的顺逆,等到疾病已经形成了,才想用微针从外部治疗,用汤液从内部治疗。
后世的医生在治病时采用了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的方法。不过,尽管技术和治疗方法在不断进步,但中医的核心理念——顺应自然、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