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四念处(1/2)
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处观。为什么把它称为四念处观呢?因为它并不纯粹在于修定,而是以智慧用四种法观察四念处来破除四种颠倒。
“四念处”在早期的佛教中的修行方法,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要义为如实观察,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但是在后期佛教,四念处被窄化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过去诸佛、辟支佛及阿拉汉以四念处这条道路超越轮回苦海。未来的诸佛、辟支佛及阿罗汉也以同样的方式超越苦海。佛陀与及他的弟子们已经以同样的方式超越轮回。所以,四念处是一乘道,因为它是直接通往涅槃的道路,是唯一的道路。
四念处的精神在如实的观照,什么是“如实”,就是“照它实际的面貌来认知”,这当中不是经由预设结论来认知,或停留在抽象概念套公式上,这有什么差别呢如实的观照是紧紧地贴近于具体的身、受、心、法的当下,不需要透过任何解释的纯然体验,唯有这样,才可以当下看见真相。
观身如身,如是观察自己的身体与其他人的身体,皆是会有生老病死的状态。身体会饥渴饿困,你我一样。我身体想要安乐,那么别人的身体也想安乐,那么自然会生起同体大悲的心。我想身体安康,如同别人也想身体安康,如是我们能明白我们都应该和平相处,不要互相伤害对方身体,如此,你我他,大家都身体安康。如是你的身体会有病痛衰老的变化,那么同为人类的我也会有身体病痛衰老的变化,对此生无缘大慈之心。虽然没有交集,但是身体感受一般无二,都喜欢幸福安康,厌恶痛苦衰老,如此能体谅众生,爱众生,也不忘记自己也是众生之中,如是,也要懂的爱自己。因为自己当然也是众生之中的一员。
观受如受,众生的感受变化一样。如此互相明白,能达到互相协调互相帮助的友爱之情。
观心如心,众生心都想吉祥,都想成功,都想健康。
观法如法,非常简单一种说法就是你合法,我合法,大家合法,大家都不要犯法。
用四种方法观察以破除四种颠倒,故称为四念处观。四颠倒:因为我们先执著有我,故进一步执著我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