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静书楼与报纸(2/3)
做做普通百姓的生意,真正的贵族圈还是只认顾昭铺子的甜品。
一是顾昭甜品店定期有新品。
二是仿品仿得再好,那也是仿品,做为贵族,没谁拉得下脸去买仿品,说出去都丢人。
当然,顾昭虽然做高端化,可生意其实也还是受到了些影响,以前最好的时候,甜品店的甜品加糕点,每天能做七八十两银子利润,现在只能做四五十两。
“有银子可以多做很多事情,只靠甜品店已经不够了,静书楼应该做起来!”
静书楼是当初顾昭买下来,专门卖书的。
卖书的前提是生产书,以前静书楼的书籍来源,主要是雇人手抄。
大齐朝已经有印刷术,只是还不够成熟,成本依旧很高,字迹也不够清晰,否则也不会成本高昂的手抄书还占主流。
顾昭打算直接将活字印刷拿出来,用铜或者铅制造活字。
早在数月前,顾昭就投了几千两银子,让静书楼那边开始制造活字。
成熟的活字印刷术,能够将书籍的成本打到仅有手抄书的十分之一,如果说一卷手抄书的成本是一两银子,那么活字印刷出来的便是一百文钱。
当然,顾昭印刷书籍的成本虽说很低,可顾昭却也不敢一下子把书籍的价格卖得很低,顶多比市面上低一成半成的,否则容易引起众怒。
或许有一天顾昭会直接把活字印刷术的所有技术免费公布出去,但绝不是现在。
既然不能一下子把书籍的价格卖得很低来抢市场,那么又该怎么吸引人来买书,把书的销量推上去呢?
顾昭想到了‘报纸’与连载小说结合。
两年多时间,银浅已经在京城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情报网,每天为顾昭带来大量‘八卦’消息,顾昭每天有一个时辰是靠听八卦消息打发的时间。
当然,报纸一定程度上能操控舆论,而舆论在任何时代都是非常敏感的东西,要想顺利刊发,不仅要控制好内容,还要有强大的靠山。
内容方面,第一是不议论政治,第二是不涉权贵隐私,以底层百姓的民生、琐事为主,比如今日粮价、蛋价、肉价,哪个地方发生了街头斗殴,谁家的牛死得蹊跷,谁家的羊丢得蹊跷等等。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