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千里驰援(6)攻城(上)(3/5)
发枪还击,一面将三门火炮布置好了。
虽然张七已经彻底将新式武器封存了,但不代表他没有别的想法。
他现在拥有的只是短管火炮,虽然射程普遍不到三百米,仰射射角大于四十五度时更是只有一百多米,但既然是短管火炮,那就意味着口径很大。
张七虽然带上了炮兵部队,但为防意外,也不可能将炮兵全部放在一起,而是分别放到了各个营头,炮兵营副总管、张七亲自从少年兵中调教出来的张维明就在蒯方营里。
只见张维明指挥炮兵先是利用目视视距法大致固定好一门火炮,然后指挥手下向里面填入火药,接着又用一根时下十分奇特、搠头是一个包着破布的圆形木板的搠杆将火药压实。
接着又塞入一枚底部带有一块很薄的圆形木板的炮弹。
是了,这就是张七借鉴了时下欧洲初期开花弹以及后世没良心炮的做法,制作的原始迫击炮了。
这是一门他们携带的最重的两百斤短管火炮,口径约莫二十公分,长度却只有一米。
从炮眼插入引线,这里又有说头了。
此时的引线,无论是欧洲的还是中国的,都是燃烧极慢、浸过油的火绳,但作为穿越者的张七显然不会这么做。
自从他在密支那蛰伏时,就已经将火药根据燃烧性能、动能、储藏的不同分成了三部分,一种自然是真正的发射药,是威力最大的一种,而引药、导火索药又不同,引药燃烧极快,以便能以最快的速度点燃发射药。
最后一种火药就是导火索里的引药了,经过试验,他与王定藩一起弄出来一种威力一般、燃烧速度一般,但燃烧速度极为均匀的火药。
将其放入导火索里成为导火线自然最佳,因为可以控制时间。
当导火线引爆发射药后,在膛内瞬间产生的高温高压会在一刹那引燃炮弹的引线。
这显然就是最难的一步了。
一般来说,为安全起见,时下的欧洲人采用的是双引线结构,这就意味着需要再炮膛上开两个小孔,这就会让发射药的威力降低,张七自然不会这么做。
当发射药点燃后会在极短的时间里将炮弹喷射出去,莫要想膛内的高温会将炮弹上的引线点燃,只能分别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