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述记(9/50)
则求生净土,远则成就佛果为趣。
甲二随文解释,又二:
乙一解名题,又二:丙一解题名。
大乘起信论
大是法,乘是喻,大乘二字,即法喻一对,亦为能喻所喻对,大是一心,有体相用三大之义,体即法身,相即般若,用即解脱,三德义广,一时难明,故强以喻明,如火车体相用皆大,若作乘(平声),则人为能乘(平声),乘(去声)为所乘(平声),亦能所一对。
起字亦通能所,大乘为能起,信心为所起,亦能所一对。又论为能诠,大乘起信为所诠,亦能所一对。一论题以四对能所释之,佛法中能所二字,用处甚多,学者幸留心焉。
论有宗经论,释经论;依经义而造论,曰宗经论;解释经文之论,曰释经论。本论论主宗华严、法华、楞伽、般若等百部大乘经而造,故为宗经论也。
丙二释人名,二:丁一造论人名。
马鸣菩萨造
菩萨初生时,众马悲鸣;后国王请其说法,以七饿马闻法试之,皆不食水草,闻法悲鸣;此等殊胜感应,难以枚举。本为过去大光明佛,为度众生,倒驾慈航,现为八地菩萨,而造此论,略历如疏记会阅。
丁二译论人名。
梁天竺三藏法师真谛译。
梁是时代,梁武帝二年,岁次戊辰九月十日,真谛与京邑英贤:惠显,智恺,昙振,惠文等,共黄钺大将军,太保萧公勃等,于衡州建兴寺所译。谤此论为伪造者,置此据于何地?
天竺、即印度,亦称月邦,有五天竺;真谛为西印度优禅尼国人。三藏、经律论也。法师、自以三藏法为师,又以此法师人,通称法师,而此真谛精通三藏之法师也。梵语波罗末陀,此云真谛,为法师之嘉号。译即易梵文成华文也。
乙二释文义,三:丙一归敬述意(即序分),二:丁一归依三宝(即归敬三宝,求请加被,因位人作佛事,皆当如是。)。
归命尽十方。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求世大悲者。
初句总明归命尽十方之三宝,次三句别赞佛宝。
归命,即三业至诚恭敬,身恭敬,礼拜须五体投地,两肘两膝及头曰五体,不应用拜橙,一体也不投地曰我慢礼;口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