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5章 守旧来源于经济问题(2/3)
济差异又大,从前宋时,这里就文风昌盛。
所以在王伦推行了学堂制度的改革后,适龄儿童入学率最高的就是江西,比王伦起家的老根据地山东还要高。
百姓崇尚求学,这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好事,但王伦要推行的是新学,新式学堂师资力量不足,江西行省就在前宋基础上,出现了大量私塾以及私塾性质的民办学堂。
新式教育的老师数量不够,于是传统的儒学弟子们就当起了教师,江西行省的儒学风气,堪称国朝最浓厚的。
儒家重农而轻商,强调阶级,强调礼仪,认为接受了儒家教化的都是君子,而未受到教化的都是小人,在理想主义状态下,君子就负有教化小人之责,最终目的是完成天下大同。
这个天下大同的含义,是要让天下人都能够接受儒家的那一套理念,遵循周礼,遵循儒法,这样人人都是君子了。
可以说儒家思想太理想,为了贴合现实的具体情况,儒家便开始变得保守,天下大同的“天下”概念,也被局限于秦汉以来中原王朝的熟地,那么东北、漠南、西域甚至高丽,都属于小人之地,不应该被归入君子之国的。
至少没有出现“弃地论”!
王伦仔细了解后,觉得还有可以改变的地方,说白了还是江西行省受地形限制,与周边各行省的道路交通连接不畅,也就无法在商业贸易方面的经济行为上与其他行省形成紧密的联系。
若说保守,其实此前河东行省也很保守,但朝廷消灭金国、加强了与漠南的联系后,河东石炭、皮革、生药、牲畜交易、佛道经文印刷、果酒等产业也跟着兴盛了起来,百姓们见识到了外面世界的广大,自然也就不会坚持守旧的思想了。
灭金归来后,王伦就推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只是这个计划的重点,主要放在了东北、漠南的官道修缮方面,与周围诸国、诸势力的贸易经济往来方面。
他决定在即将结束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加大对江西行省的基础建设,省内各府县的官道要修缮,将南康府与广东行省之间通过五岭的官道再次拓宽。
南康府就是后世的赣州,这条道路若能打通,江西起码可以沿着官道向东,与广东行省的潮州潮阳府连通,便多了一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