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5章 继续游玩嵩山(2/6)
,不断提升嵩山风景区的旅游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对地质遗迹的保护。
2006年12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了调整后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位列其中。申遗期间,国家文物局多次派员和组织专家赴现场实地考察,指导开展各项工作。2009年,因材料不足,登封“天地之中”的申报工作被世界遗产大会暂缓,经补充解释后,于2010年通过审议,成为中国第39处世界遗产。在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过程中,完成了修复文物、整治周边环境、安装防护设施等准备工作,基本保护了建筑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申遗成功后登封市国土资源、环境保护、规划建设、财政、宗教、旅游、教育、林业、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和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共同开展了“天地之中”古建筑群的保护工作。
相关文化
儒释道文化
儒学文化
儒学在嵩山地区取得真正的正统地位是在宋代,宋代极力想恢复儒学的权威地位,以儒家的伦理纲常为核心内容,为封建统治服务。嵩阳书院是宋明理学教育中心之一,所以历代官吏与名儒都对嵩阳书院有过修复之举。至清代康熙年间,名儒耿介倾其资产,大规模的修复和扩建了嵩阳书院,使其成为清代洛派理学的传播中心。
道教文化
早期道教五斗米道始祖张道陵在嵩山修炼“黄帝九鼎,太清丹经”,后来才入蜀创立五斗米道,因此,嵩山也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2000多年来,嵩山地区一直是道教传播的重镇。中岳庙始建于秦,原名太室祠,是道教的第六小洞天。嵩山的附属山脉缑山是道教的第三十二福地,嵩山的北翼邙山是道教的第七十福地。
历史上大多著名道士都曾在嵩山修炼。北魏时,嵩山道士寇天师自称太上老君亲授他天师之位,要他“宣吾新科,清整道教”,于是他改革了五斗米道,增加了一些新科仪,称为“新天师道”。隋唐时,道教上清道茅山宗移居嵩山传道,其第十代传人潘师正还多次受到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召见。金朝时,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来到嵩山传道,当时道徒朝拜者络绎不绝,邱处机开创了道教丛林制度,使全真道在嵩山地区占据了统治地位。清代嵩山道士王常月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