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 章 昌都礼仪(1/6)
芒康千年盐田
波罗古泽刻版制作技艺
波罗古泽刻版制作技艺起源于清代康熙十五年(1676年),由德格第十二世土司、第六世法王却吉·登巴次仁发起,主要流行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江达县的波罗乡。当时四川的德格、白玉县及西藏的江达都归德格土司管辖,由于佛教盛行,服务于印制佛教经文及图案的木版雕刻工艺得到发展,由此推动了波罗古泽刻版制作技艺的繁荣。四川著名的德格印经院中80以上的印经版均为波罗乡所制。
波罗古泽刻版在制作时,先由著名藏文书法家书写刻版内文,由两个以上的人严格进行校对,校对完成后用特殊液体将文字印在木板上,然后在阳光下晒干,再由雕刻艺人按照原文临摹刻制,刻成后还要经过12次严格校对,确定无任何错误,即刷上酥油汤晾晒,干后涂上朱砂颜料,最后用一种能防虫蛀的植物熬成水,浸泡雕版并加以清洗,而后交付工人印刷。
波罗古泽刻版制作技艺于2008年被收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饮食
昌都市居民主食以当地产的青稞、小麦、豌豆、荞麦为主,副食以牛肉、羊肉为主。本地群众好饮青稞酒和自制的低度藏白酒,常吃“土巴”,即以骨汤或肉块加蔬菜和萝卜或芫根熬制而成的粥类,分为巴土、糌[zān]土、米粥和酸粥。牧区的居民常吃糌粑、酥油、肉类、酸奶、奶渣等。
婚俗
婚期前一天,男方派婚使和媒人携带酒、哈达等物到女方家迎娶新娘。女方家则为姑娘进行宗教洗礼,梳妆打扮。次日,新娘拜过家神、祖先及父母,伴娘搀扶新娘上马,新娘在伴娘的陪伴下哭嫁,然后随亲者、媒人及婚使等一同起程。
在新娘一行到达男家之前,男方派人在离家不远的地方设路席,敬酒致意。当新娘来到门前,男方将撒有青稞、羊毛的新白毡铺在新娘马前,为媒人、送亲者献哈达、敬酒。妇女们扶新娘下马,用奶汁为新娘洗脸,打醋炭,以洁身清垢,除灾避邪。入门后,喇嘛诵经祈祷,新娘新郎拜天地、家神及父母。礼毕,新娘入洞房,宾客入宴席。东部农业区宴席多设在羊圈,人们席地而坐,喝奶茶,吃油果。有的地区端上面食,讥讽宾客,因是习俗,宾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