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章 白洋淀(2/3)
鸟类193种。
历史沿革
白洋淀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保定徐水南庄头先民早在约距今1万年左右即定居在淀区上游。
隋唐时期,开挖大运河。其中永济渠为大运河的一段,它南接沁水,北抵涿郡,全长1000千米。由于永济渠的开凿,渠西部洪水的出路受到约束,每逢汛期,自太行山奔流东注的大小河流,遇到运河阻拦,溢出河槽,在低洼处形成一些淀泊。隋时博野有君子淀,文安有狐狸淀。到唐时“瀛(河间)莫(郑州)间有九一九淀”。当时莫州包括今保定市、清苑、安新、任丘、文安及徐水南部在内的地区。
宋时为了抗御契丹的骚扰,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六宅使何承矩利用这一带地势低洼的特点,开辟了许多塘泊,将一些河流与淀泊相连接,筑堤贮水,引水灌溉,从而形成了一道自顺安军西边吴淀,东至沧州泥沽海口(今天津东面的西泥沽和泥沽咀一带)屈曲九百里的屯田防线。当时缘边塘泊绵亘七州郡,有名淀泊28处,新开凿淀泊两处。
黄河在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第五次河决澶州小吴埽,东北流经河南内黄注入卫河,再东北流与白沟合流于天津入海。浑流回灌白沟,使屯田防线上的塘泊淤塞。到北宋末年渐趋干涸,不能继续为稻田,洼淀泄去积水,堤防遭到破坏,塘泊因此归于解体。到明弘治(1488年)之前已淤为平地。正德十二年(1517年),杨村河决口始成“泽国”。形成徐、漕、雹、萍、一亩、方顺、唐、滋、沙、九河入淀之势。淀水“汪洋浩淼[iǎo],势连天际”,故改称白洋淀。由于白洋淀接纳了大清河系诸水,淀泊日淤日浅,水大时,则旁溢四出,洪涝灾害连年发生。当时州官、县官虽曾多次修缮和增建堤防,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白
白洋淀景区就位于安新县境内,景区总面积约20平方千米,包括旅游码头经大张庄至小张庄、宋庄、泥李庄连王家寨、郭里口环线所包括的航线、苇田和淀泊。[5]白洋淀景区包括荷花大观园、鸳鸯岛、白洋淀文化苑等,在白洋淀文化苑中有著名的白洋淀八景。
荷花大观园水域1560余亩,有699种中外名荷,是我国植荷面积较大、品种较多的巨型生态荷园。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