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6章 棉兰抗日军(2/3)
的出现心里紧张,但却无法分心关怀,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盟军竟然穿越泰缅南部边界的比老山脉,出现在泰国春蓬府地界南,发现并进行追击的两个小队日军,在半个小时内就被对方消灭,显然这不是一股小部队。
春蓬府位于拉廊府北面,大股敌人出现的这里也就意味着四十六师团的北面不再安全,有可能受到来自北、西两个方向的进攻,看来需要将在半岛北大年、宋卡等地的守军大规模调动了。
寺内寿一不知道的是,就在他调动马来半岛的日军部队,准备应对来自缅甸方面盟军的“进攻”时,紧邻马来半岛海峡之隔的苏门答腊岛北部,也正上演着一出好戏----亚齐地区首府的独立混成第二十五旅团,也正在遭受棉兰抗日军的攻击。
棉兰城从日军手里夺得后,随着对外通电的发出,棉兰抗日军成立。新成立的棉兰抗日军有四千余人,这只是孙义成控制的苏门答腊岛北部游击队,南部还有几支仍留在寥内、占碑等一带的巴里桑山脉里活动。
成立后的棉兰抗日军虽然没有打出华人的旗号,但游击队战士,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华族青壮,且有一半多的人是直接从缅甸军队中转移过来、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
原本这支新成立的抗日军只有三千六百余人,只不过在加入了田福林大队(小野大队)八百余战士以后,实力增加到了四千五百人。随着新的计划实施,向外界打响自己的旗号,让世人知道苏门答腊岛上还有一支抗日力量在活动,这就需要游击队和岛上日军明着干。
之所以叫“棉兰抗日军”,是孙义成想不到一个好的名字,叫“旧港抗日军”太过于招摇,很容易让美英联想到大明朝的“旧港宣慰司”(明朝时期,大明朝廷在苏门答腊上设立的官衙)。又不能叫“苏门答腊抗日军”,还是先以这种名称叫着,后续有了好的名字,或者形势发展了再说。
四千五百多人的棉兰抗日军被编制一个支队三个大队,每个大队一千五百人,支队长由棉兰华侨出身的张洪钧担任,思教官(相当于政委)是另一位棉兰华侨林运,两人都是四一年底离开苏门答腊岛到缅北的棉兰华侨后裔。
张洪钧的祖先张耀轩和张榕轩兄弟在棉兰城有很高的声望,19世纪末两兄弟来到棉兰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