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大神就是个宝藏啊(3/4)
足一年的时间!
在位于咸阳官邸中的宣正殿里,扶苏一边回想着记忆中的往事,一边向郑国等众人讲述利用粪肥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
这番话虽假以在北河地区担任军需监督的经历之说,其实源自于一个路经农家的学者。当时的社会风气如此,许多知识分子被迫流落各地,在名义上的旅行背后,实则寻找着生存的机会与信息。
随后,扶苏与郑国等人有了默契的共识。
一、选取咸阳城中的三百个品德良好的青年组建团队,他们需要负责每天早起收集城市中的牛羊粪便,并按照咸阳各个亭的管辖划分,由亭里的亭父们来领导,日工资15铜钱,个人自行提供交通工具。
二、粪便以每车一分钱的价格分发到各里的管长手中,根据各家的人口数量来决定配比比例。
三、利用京兆府下辖的奴隶工役队伍在咸阳郊区建设19个粪便堆放场,由出资,每人每天提供食粮6钱。
四、所需全部资金直接从天策阁的财政基金划拨出,并且不对国库造成负担,只利用天策阁内的经济资源进行资助。
哈。老滑头,手段高明! 扶苏注视着那位看上去体态衰弱、脚步蹒跚的郑国,当郑国提出用现金支付获取牲畜粪便以做肥料时,他已经暗示了一些关于国家财力空虚的说法,显而易见,郑国并不想动用国库的储备资源来支持扶苏提到的这个方法来源。
尽管不能将全然归咎于郑国一人,毕竟在中国,自殷商时期即开始利用畜类粪便作肥料,但从广泛的角度来看仍属于较少使用人类的排泄物作肥料的习惯。而粪便是作为肥料的使用方式相对较为简朴粗糙,这也符合古代农业社会对于粪肥的朴素应用特点。
这是直接在田地里施用的办法,这种方法简单粗暴,效果一般,大量使用还会出现副作用(未充分发酵的粪便会二次在田间分解,土壤温度升高导致作物枯根)。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每亩地的产量相当低,即便是在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关中平原上,每亩的收成也只有大约半石。
而在宋朝期间,当人们学会了将粪水混合以解决肥料在土壤中腐化造成的根部损害问题,亩产量逐渐达到了2至3石的水准。
扶苏深知,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