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千里驰援(6)攻城(中)(3/5)
炮炸膛率较低也是因素之一。
还有,在两百斤重的短管火炮中,两百斤、一百斤、五十斤的管径都是一样的,都是二十厘米左右,不同的只有长度、管壁厚度,进而导致装填的发射药份量不同而已,这样的话他就无须还要针对不同的火炮制作不同的炮弹。
当然了,如果使用这样的火炮来轰炸城墙显然是不行,二十厘米的管径,实心弹得有多重?
大量的火炮上来了,虽然敌人依旧可以从这一段城墙的两侧进行射击,还依旧对明军带来了伤亡,但与之前相比显然就差多了。
不过这样的炮火覆盖对于弹药的消耗显然是很大的,这也是张七最终舍弃了陆路而孤注一掷选用水路的唯一原因。
水运,才是这个时代最有效、最省事的方式啊。
当两百斤重的短管火炮上来后,敌人的弓箭再想准确地射到明军就不大可能了,此时,明军的云梯上来了。
一轮针对面对大江这一段城墙墙头大约一百米的距离进行炮火覆盖后,八架云梯靠了上去!
由于经过了多轮调试,此时火炮的位置、仰角、偏角完全固定下来了,一轮炮火齐射后,大批士兵沿着云梯爬了上去!
若是放在以前,先登们就要出现了,但在张七的队伍里又有不同。
在炮火、燧发枪的掩护下,只见第一个攀上云梯的士兵果然是军中的佼佼者,其一手扶着云梯,嘴里叼着份量沉重的单刀,一手则握着盾牌,以极快的速度向上爬。
这就是张七依旧保留了刀盾兵的原因,唯一的原因,若是在燧发枪已经研制出来的情形下还大量保留刀盾兵那简直是一个笑话。
随后两名刀盾兵同样如此,都是军中的佼佼者,有些事情张七没有说明,他们,实际上也是最有可能的牺牲者。
不过无论是冯双礼部还是郝承裔部,都给他留下来了大量以勇武见长的士兵,有些年纪也很大了,但他依旧不得不用。
其后则是两名挎着燧发枪的士兵。
之所以挎着,那是因为他们已经在城下将弹药装填好了,然后将火枪的背带吊在脖子上,枪身还有两个连接甲胄的暗扣,这样的话只要他爬梯子时身体大致端平,已经装填好的弹药是不会掉出来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