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挑灯看剑(4/7)
防止后方追兵。
三人纵马而行,行到三里外,早先布下的在此接应的三名骑兵迅速跟上,五十里处,沿路五十名骑兵已经全部集中。
辛弃疾遥望背后,估计那济州城已经派出了追兵,他十分轻蔑地一笑,道:“让他们来追吧,张安国这贼子已经是我们的了。”
深入敌营擒叛寇,何等意气风发!
辛弃疾和王世隆哈哈大笑,五十多人放马奔驰,将济州的救兵远远甩在了身后。而实际上,金人并没有怎样追赶,张安国在他们的眼中,不过是个没了作用的降将罢了。
李玄机兴奋地出现在楚鸿房间里,奇怪的没有发现楚鸿,再一个闪身,出现在藏书楼,依旧没有发现。演武场、炼器殿都没有发现,她有些奇怪。渐渐散开了神识,嗯?环形河河底下方沉没了一具尸体,她顿时大惊,要知道学宫的学子都是大夏将来的宝贝,谁敢在这里下死手?仔细一看,原来是楚鸿,她出现在河边,心想脑袋被门夹了,钻河底做什么?
“嗯?不对。”
她看见楚鸿紧闭双眼,对她的到来似乎没有反应。
连续喝喊了几声,依旧如此。她裹挟起楚鸿快速回到她的药室。
义军已散,再难举起,辛弃疾决定回归南宋朝廷,为了让朝廷更加清楚事情的经过,由盔下李宝特意将辛弃疾他们智擒张安国的经过如实写入奏章,由王世隆随身携带,面呈皇上。
十数日到达临安,朝堂内,赵构看完奏章,内心为之起伏。他顾虑重重,敌强我弱,他不敢真正向金军开战。皇帝的心是矛盾的,他希望自己的臣子中能多一些英勇忠诚之人。
辛弃疾如此年轻就能立下奇功,皇帝喜出望外地赞叹道:“辛卿真是对朝廷忠心耿耿,智勇双全。”
他又掉头对身边的大臣说道:“辛卿如此胸怀忠义,真是人不可多得的人才!”
这时,在赵构身旁侍立的宰相陈康伯出列启奏说:“陛下能够礼贤下士,是大宋的福气,微臣为陛下道贺!”话音落,文武大臣们纷纷附和,连声夸赞。
第二天,叛徒张安国被押赴临安城外的刑场,斩首示众。辛弃疾的英雄事迹一夜之间传遍临安。
很快,辛弃疾的事迹被街巷中的百姓传得愈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