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杜姓-2(2/4)
杜康的商标使用权对簿公堂,还是经过我们敬爱的总理调停,才算告一段落。不过近些年杜康的市场占有率远低于某些名酒,不可谓不是一大遗憾。抱着两千年的甚至再往上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的驰名商标,却被小弟们一个个超越,能怪谁呢?
说白了还是品质,老百姓不傻,花钱买醉可以,不能买罪受!
另一个杏花村,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假酒案而深受其害,到现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才算稍稍有点起色。
那么,杜牧诗中的牧童遥指,是指的山西杏花村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山西汾水酿酒的历史虽然久远,但离杜牧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实在是太远了。
杜牧是现在的陕西西安人,进士及第后开始进入仕途。除了在长安的时间,和在洛阳短暂住过一段外,他的官宦生涯主要是在黄州(今天的湖北武汉)、睦洲(现在的浙江桐庐建德一带)、扬州、湖州和池州。可以看出,当年杜牧工作地,主要在南方,也就是现在的江淮。
而《清明》这首诗,被认为在池州所作。
我们现在觉得池州没有什么名酒,但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中晚期,可就不好说了。
不过杜牧的进士及第,也有作弊之嫌。
杜牧年纪轻轻就写出了《阿房宫赋》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
话说有一天主管科考的教育部长崔郾正在大宴宾客,听说当时的名士吴武陵到来,急忙起身迎接。
关于这个吴武陵怎么出的名,还真不太好找。这里我们也别抬杠,就当他是名人吧。
人家是我有一头小毛驴,从来也不骑。而吴老头则是骑着一头老掉牙的毛驴过来,一点也不心疼那驴。
刚一见面,吴老头就拍着崔郾的肩膀,说:‘’小崔呀,我给你读一篇赋。‘’
拍肩膀也是很有讲究的,一般上级拍下属肩膀可以。而下属则只能拍上级马屁,也不知道这位老吴哪来的底气,竟然对当朝大员拍肩膀。
吴老头拿出《阿房宫赋》,给崔郾读了一遍。崔郾也是着名的知识分子,肯定能听出来好歹,不由连连叫好。
趁着热乎劲,吴武陵说这次考试,你得给作者杜牧头名状元!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