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蜀相帖(1/3)
大宋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对于文人给予高度重视,因此科举制度相较于隋朝时期更为完备。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极为殊荣。
首先,大宋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将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
北宋时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
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解试,于当年秋天举行,所以又称“秋闱”,考过的便成为“举人”;二级是由礼部举行的省试,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举行,因此又称春闱;最后是由皇帝主持的殿试,又叫庭对,于省试当年举行。
殿试以后,无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
此时大宋科举考的可不是“八股文”,大宋的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
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不过随着大宋官场政治斗争的变化,考试的科目变幻不定。
如今《三经新义》被赵构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却说秀王在含光殿宴请蜀中士子,出席宴会的皆为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大多在数年前参加过秋闱,但当时因受到秦桧打压未能高中。
宴会中坐着的正有前几日在武侯祠游览的于承晦、李松如两人。
这两人那日将徐渭在武侯祠题下的《蜀相》拓下,便立即返回城中在城内传唱,一时间竟让成都纸贵,引发了蜀中文坛震动。
原本蜀中士子们踌躇满志,决心在此次科举考试中大显身手。然而这《蜀相》一出,却严重打击了蜀地读书人的信心。
赵子偁见士子们在宴会上皆意兴阑珊,愁眉不展,不禁好奇地问:“诸位皆为蜀中青年才俊,如今秦桧已死,科举考试即将如期举行,此乃诸位大展身手的良机,何以皆如此忧心忡忡?”
众人相顾无言,却是那于承晦起身,向赵子偁拱手施礼,“王爷您有所不知。近日,一位临安文人在武侯祠题下一首律诗,堪称千古绝唱,我等皆自叹弗如,恐怕来年春闱要让王爷失望了。”
赵子偁听得一头雾水,询问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