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虞篇之重逢(1/17)
经过几次大战,徐承的麾下本就精锐满满,加上国力强盛,大虞将士的数量、装备、待遇绝对超出西寿一大截。此时两边的差距也在试单单从军队上被拉开,无论是政治、民生、工业、商业等板块。大虞也是大大的超出了西寿很多。
尤其是经过徐承强硬地改制,大虞的官制比之西寿更加高效、快速,因为看似部门多了,官员多了,但是事情也细化了,分工也更加明确了,刚开始看不出来,甚至觉得陈杂,到了后面慢慢上了轨道之后,确实快了许多。所以,徐承更加坚信,合理的制衡制度不会让朝廷的运转变慢,相反会更快甚至出错几率更小。
飞鸟关中的议事大堂上,徐承看着各地呈上来的奏报很是满意,他登基这四年来,治下可以说是太平兴盛,哪怕没有天下统一,也可以预见盛世的到来。
经过这几年的沉淀,徐承身上地威压日益深重,他在翻看奏章之时,座下的文武百官大气都不敢喘一下,全都低着头等待徐承的发问。
自太子徐德出生后,徐承就开始蓄须,一撇短髭并没有影响徐承俊朗的容貌,反而让原本略显清秀的长相彰显威严,使得徐承看上去更加地具有帝王之气,加上这几年,徐承刻意收拢性情,终于有了帝心难测的气质。
此时的徐承将奏章翻阅完后,轻轻放在案几上说道:“这几年各地因改制而产生的变化不小,但终究是眼见为实才好,咱们一路从偃城至此见到的都是好的,就包括飞鸟这样的边关,亦是税收不低。但这都是京师辖区,有此增长自然是让人喜闻乐见,但也在情理之中。而京师之外呢。奏章上虽然都是呈报不错的增长,但朕也还是想去看看。”
此时随行的三大阅章大臣之一的石腾出列道:“陛下心系万民自然是好的,只是天子出行,花费巨大,若只是京师附近的郡县走走还没什么,若是走得远了,光是大军每日的粮草辎重就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还望陛下三思。”
徐承微微一笑道:“石阅章,朕就是说说,朕又何尝不知。”
同为阅章大臣之一的吴绅也当即出列道:“陛下有此心意便好,将来天下一统,海内升平,陛下若是再想巡视天下,也不是不能商讨,只是如今能把这偃城周边看了一个遍倒也差不多了。”
徐承点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