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虞篇之西征(3/18)
!
这样,徐承可以说是从上到下都把所有官员都监控的死死的,说是监控,其实就是在控制这些人犯错,希望监察院的出现能让这些人收敛一些,明白自己的用心良苦。
第四,取消州府,撤销刺史等相关职务,将天下重新划分为十道,每道唤做道政院,设立一名主官,称为行台,品秩为三品。行台下设副职二人,唤作台令。再往下设置十二名正副台使,分别对应原先的六曹。
看似道政院跟原来的州府没什么区别,其实完全不一样,首先道政院行台看似品秩比刺史高了两级,辖下之郡比原来的州府还多,可权力却小得多了。道政院的职责跟御史很像,有巡视各郡的职责,但又跟御史有所区别,御史只是负责纠察奏报,不得干预地方政事。而行台则有直接干预政事的权力,跟内阁有些相似,就是凡是各郡所提的政令奏表等借由道政院整理审阅,一应流程和职责和内阁一样,区别就是内阁对应的是全天下,而道政院对应的一道之郡。既无刺史的决断大权,又有刺史的干预监察之权。
同样的若是下面郡城上交至道政院的提案或汇报都必须经由驻郡监察使联名签字,因为监察使虽无干预之权,却有知情之权,一旦被驳回超过三次,驻郡监察使则会直接上报监察院,由检察院联合内阁及关联事宜的部门联合派人处理。
第五,就是徐承最在意地一点,就是兵制的改革,且主要是针对州军,因为都军和镇军基本都是独立在政治体系外,只效忠天子,稍加约束一般不会出现什么大事。可是州军就不一样,跟地方关系错综复杂,很容易就混成一块,形成割据。所以徐承想要改变这个情况就要从根子上解决这个事情。
徐承的思路是这样,原来驻州驻郡的的军队皆是由州郡负责供养,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朝廷的负担,这些不负担不单单是钱粮上的,还有运输上的,这是一项利政,所以徐承并不打算改变它。但是若要驻郡脱离跟州郡的关联又不可能,说得难听点,州郡可是财神爷,驻军吃喝拉撒都得靠着这些州郡刺史和太守的供给,难免就要时常打交道,一来二往的就有了交情,一旦有了交情就难免容易结党营私,若只是中饱私囊倒还好,就怕发展下去还会出现霍乱天下的事情。
所以徐承决定依照取消州府的办法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