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议事(1/3)
“父王既有远大志向,各国之间的矛盾、纷争不少,边线的城池人口逐渐稀少,有些地方几经易主,原有的平民早就在数次战争中死去,如此下去,未必是好事。”
韩冲和楚姬谈起局势,楚姬毕竟在昌平君和秦王身边耳濡目染,听罢只剩下唏嘘。
“自从华阳太后薨逝,楚人在秦国便越发不受待见,或许不久后,我也会枯死在深宫中。扶苏,你是秦国公子,莫要受血脉所累,做你想做的事,不要步哥哥的后尘。”
楚姬说完面露疲色,也不给韩冲多问的机会,韩冲只好离开后宫回到寝殿。
第二日,宫内传遍了李氏为秦王诞下的公子,被秦王赐名胡亥的消息,这是第二位公子获得秦王的赐名,秦王甚至连续好几日都到李氏宫中看望胡亥,李氏宫中一片喜气洋洋。
韩冲对此不做评价,他眼下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尉缭子拟定的粮草数量需要提前准备,攻下魏国后,秦国新设渔阳郡、上谷郡、广阳郡,这三地一应官员名单需要推荐。
这些官员当然不是瞎推荐,除了对预备官员的考察外,韩冲还引入了实操题,也就是对秦律的实际应用考试。
郡守、县尉等都是地方直接管理者,若只是依靠举荐制,没有对被举荐者进行一定的筛选,那蠹虫的形成只是时间问题。
韩冲细细翻阅《置吏律》,觉得里面有些地方可以改进,除了人员筛选上岗,还有竞争上岗和考察等方式,简单来说,在秦国当官员不再是单纯拼人脉就能行了。
秦王看了他的提议,冯劫自然是一百个愿意,如此一来,地方监察御史的工作量将大大降低,虽然没有办法保证每一位官员都是好的,但至少都是能办事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王绾就不是很高兴了,官场上的权力争斗玩的就是人心、拼的就是人脉,韩冲这样一搞,将他的优势都搞没了,他又怎么可能没有意见呢?
只是现在看秦王的意思当是对这条改进建议十分认可,若是破坏不了秦律,那就只能破坏执行者,也就是在条例实际落地时候,还是按照以往的流程来办,将新规放在一边吃灰。
出乎意料的是,公子高竟然也支持这条改法,王绾的反对只能放回肚子里,头一回没当反对者。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