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3章 舜帝陵与玉馆岩(2/3)
渺渺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为隶体。
正殿四周的护栏上,刻着九疑风光、舜帝传说和历代名人与九疑的故事。
出了正殿,拾级而上,就到了寝殿,为一敞开式建筑,正中为“帝舜有虞氏之陵”碑,相传是汉徐俭所立。
怀素随众人一道,参观完舜帝陵后才对舜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舜帝名重华,号有虞氏,故也称虞帝,相传他是黄帝的九世孙,为五帝之一。
据《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至于葬的具体地点已无从考究,但有关舜帝的传说和遗迹在九疑山却是真有其事。
他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对零陵人民影响深远,甚至于对汉族和整个中原文明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参拜完舜帝陵,众人又来到玉琯岩。玉琯岩位于九嶷山舜帝庙的左侧,青山环绕的平畴中突兀着一座玲珑小山,怪石林立,古木郁葱,活脱脱一个天然盆景。
传说,汉哀帝时期,零陵文学(“文学”系汉代官名)奚景在这座小山的一个岩洞里发现了12支玉琯(古乐器),认为是舜帝南巡留下的遗物,献给朝廷,于是此地得名“玉琯岩”。
此后,文人骚客来舜帝庙凭吊,都会到玉琯岩游览,多有留铭题刻。(至今保存有宋代至清代的摩崖碑刻有24方,近代名家名人摩崖碑刻108方。碑刻中楷、行、篆、隶、草5种字体齐全。岩洞正前方,有宋代著名书法家方信儒所书“九疑山”三个大字,三字平均高度为12米,笔力遒劲,金钩铁划,笔划雕刻之深十分罕见。在“九疑山”碑刻左侧,刻有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蔡邕撰写的《九疑山铭》,为南宋淳祐六年仿汉隶书法名家李挺祖补刻。在玉琯岩右边的石壁上,还有一块全国摩崖石刻中绝无仅有的“蝇头小楷”石刻,二尺见方的石壁上雕刻了一篇祭文和《玉琯岩怀古》等四首诗,共750多个字,书写秀丽精妙,刻工舒展精细。)
玉馆岩实为一石山溶洞。洞外潇水支流犹如一条玉带,绕山而过。洞宽约二十尺,高约十尺,溶洞不深,豁达明亮。
怀素从旁人处得知,东汉时期的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蔡邕。这位被称作汉代的最后一位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