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健全心理安全服务体系(5/6)
所以我们非常强调心理安全问题,应该是从根源上解决学习教育与身心成长的关系,教学环境的问题,要对老师开展教育和引导,也要对家长开展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这样能够减少孩子的心理亚健康乃至心理疾病的发病率。
可以说,心理安全是所有公民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在不与其他的公民权利相冲突的情况下,不做伤害他人心理安全的事情,也应该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区分心理安全的边界?
在刚才的例子中,老师一贯的教学方法就是布置很多作业,对学生有很多的批评、打压。而如果作为校领导或者学生家长,采取非常严厉的方式批评老师,那么老师内心也会很难受,乃至于自己出现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安全是大家彼此保障的,所以,我们每个人在扞卫自己或一部分人的心理安全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去保护其他人的心理安全。
也有一种情况,老师的教学方法本身是没问题的,但是有一些学生,因其自身的性格问题,或者家庭教育问题,导致他自身的心理不健康,可能偶尔的一些话、或开玩笑的言论就引发了心理应激事件。在这样的一个事件里面,我们也需要分清彼此的责任。
心理健康和心理安全都是基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来讨论的。我们在处理心理安全问题的时候,也要尽可能地本着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比如针对老师的问题纠正也需要人性化,此外还可以考虑给这个老师安排一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这个老师逐渐去改变他的一些教学风格和性格问题。
另一个方面,我们也需要有一个更明确的标准:什么样的方式是真正对于学生有帮助的?需要学生和家长、老师之间达成一个关于教育理念的共识。这个共识,正是心理安全概念它所要界定的部分。
制定标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需要基于心理安全的概念去分析,什么样的环境及行为是不安全的,什么样的行为是安全的,要尽可能的分析其中的因果关联。这样,当出现了心理安全事故的时候,我们能够进行有效地及时解决问题并做好善后工作,同时不断完善从而达到更好的防范作用。
再举一个例子。现在网络上,出现很多“键盘侠”骂战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