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附录,微表情心理(5/13)
究:志愿者们一边观看一段人脸的视频,一边完成单词挑战,要想出与各种名词搭配的动词。(例如,听到“牛奶”,就要回答“喝”。)当视频中的人脸与志愿者眼神交流时,志愿者们就会分心难以正确回答。研究人员认为这是由于眼神交流非常强烈,耗尽了我们的认知力,即使视频中是一个陌生人。
类似的研究还发现,直视他人目光也会影响我们的工作记忆(即短时间内记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想象力以及心理控制力,也就是拒绝无用信息的能力。当你为了更专注于所说或所想的事情而避开对方的目光时,其实已经体会到了这些影响,但未必自知。一些心理学家甚至建议在小孩子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要看着他们。
研究还表明,眼神交流不仅会令我们的大脑过度社交,还会影响与我们对注视对象的看法。例如,我们通常认为眼神接触多的人更聪明、更认真、更真诚(至少在西方文化中是这样),我们会更相信他们说的话。
当然,过多的眼神交流也会让人不舒服,目不转睛地盯着对方看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在一个科学博物馆里试图计算出目光接触的最佳时间。他们的结论是,最佳凝视时间平均为3秒(超过9秒一定会令人不悦)。
另一个已被证实的影响可能解释了为什么穿越人海的眼神交流有时会如此有吸引力。
早先就有一项研究发现,相互凝视会在某种程度上将自己与他人融合,我们会认为对视过的陌生人在性格和外貌上更像我们。也许,在适当的情况下,当其他人都在忙着和别人交谈时,这种效应会让你觉得,看向你的人正在与你共享一个特别的时刻。
眼神交流产生的化学反应还不止于此。如果你靠近对方,你和你凝视的对象会发现,目光会将你们以另外一种方式联系在一起,这个过程被称为“瞳孔模仿”或“瞳孔传染”,是在说你们双方的瞳孔是如何同步放大和缩小的。这种现象被称为一种潜意识的社会模仿,更浪漫的说法是一种视觉舞蹈。
但最近有人对此表示怀疑。研究人员表示,这不过是对另一个人眼睛亮度变化的反应(双方靠近后,对方的瞳孔如果放大眼睛的光线就会变暗,你的瞳孔也就随之放大)。
但这并不表示瞳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