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内阁制引起的异动(3/6)
虑的人才。”华英雄提醒道。
“是不是有个蹇(jiǎn)义,俺记得是永乐年间的吏部尚书,现在应该还只是中书舍人。”朱元璋回忆着此人相关的过往:“当年他还叫蹇瑢,奏事的时候,俺问他是不是春秋时期名家蹇叔的后代,他诚惶诚恐,直接否认了,俺认为他很实诚,就赐名一个‘义’字。”
“竟然还有这样的佳话?”这个故事显然涉及了华英雄的知识盲区:“既然是品德优秀的人,又在永乐时期多年担任吏部尚书,应该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嗯,现在正是国朝急需人才之际,必须提前把这些人提拔起来了。”朱元璋说道:“我们就以此为基础,先弄一个内阁和六部的人员变更方案。”
说罢,华英雄也认为很合理,因此拿出七卿年表,开始跟朱元璋一起边对照,边拟定新的人选。
终于,名单初步拟定完成,不过事关人事任免,始终无法跳过吏部。因此,次日,朱元璋把名单单独交给吏部尚书詹徽,让他在吏部中对这个名单进行讨论,若有不合理之处,或者有其他提名的人选,要尽快上奏疏汇报。
就这样,内阁的这套机制,第一次出现在官员面前,而这对于以詹徽为首的六部官员来说,却并非是一个好消息。尤其对于他们吏部,一旦内阁成型之后,吏部关于官员任免的权力,就会大幅削弱。虽然身为吏部尚书兼任左都御史,詹徽还有监督弹劾百官的权力,但是按照方案中的说法,对于官员的考核机制,将独立于御史台之外。也就是说,吏部目前的权力,将会被稀释掉大部分。
同时,内阁的体制规定,正四品以上官员不能进入,那么身为正二品的尚书,自然就无缘了。除非彻底放弃尚书的地位和俸禄,否则内阁的巨大权力就跟詹徽他们无缘。但是皇命不可违,詹徽还是只能按照朱元璋的要求,对名单进行了优化,此事也随着吏部的官员,在朝堂上传开了。
很快,朱元璋就在朝会上宣布了新的行政架构。鉴于将有一批年龄较大的官员逐渐退出朝堂的权力中心,朱元璋为了安抚,也适时地给出了一些荣誉称号。比如冯胜和傅友德,跟历史上一样,被封为太师。而蓝玉,按道理,以他的战功和外戚身份,搞个太傅的头衔应该没问题。不过老朱出于恶趣味,也出于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