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回 镇威大将军(3/4)
尚早,十几万大军原地扎营,按照常理,元人来犯,应该火速出击,最好能够途中遭遇给对方痛击,不想蓝玉如此稳重。
不要以为皇帝什么事一句话都可以轻松解决,同样有无奈的一面,尤其是北元,闹得厉害,大明朝京城设在金陵,而不是位置更适合的燕京,不是朱元璋不想,北元的威胁恰恰是其中最重要一点。
无奈之余更多是现实,当年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一众兄弟死的死、老的老,常遇春、徐达病死,最能打的两个人没了,冯胜年纪大了,汤河早已上不得马,刘伯温告老还乡,军中那些新人,大多没有经历战场历练,训练兵马倒也合适,一旦遭遇打法多变凶悍的元人骑兵能有多少胜算,朱元璋心中有数。
一个这样的人,手握兵权,身边聚集不少好手,以朱元璋的个性必然放心不下,尤其担心自己老去之后,朱家天下能否长久,为何偏偏留下这么一个人!
那一刻有人欢呼,有人暗暗捏了一把汗,不仅是一个人,随行的还有身边一众高手,加上历经数百战积累的大明精锐部队,这些年只要有他在几乎战无不胜,尤其是面对野心勃勃元人。
朱元璋要杀人,这一点刘伯温早已算到,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在老百姓心里,刘伯温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赛神仙”。作为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为朱元璋献上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兴奋不已,根据刘伯温的战略方针,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北上攻打元京师——大都。
沿途过处,哀鸿遍野,村镇前面升起无数土包,那些悬挂白绫更显苍凉。
堂堂镇威大将军,为何和出身草莽绿林人打交道,书中暗表,朱元璋当年跟随义军起义,当时首领是被人推举的小明王,各方势力共同辅佐,义军之中不乏绿林中人,索性挑选其中好手组成明教,大明朝建立,官吏之中有不少都是当年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绿林人,三江县县丞余大同,加上那个掌力出众神秘的胖县令。
乱世出良将,如今天下太平,朱元璋不想再打仗,除了北元这一块,别的蜀国邻邦纷纷臣服,加上朱元璋出身贫苦,那些往事形成自卑多疑个性,当年跟着朱元璋起兵功臣多是出自濠州,对朱元璋以往经历最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