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良性循环(2/3)
术也就没有了。
这种古代技术的自封闭性,导致其无法脱离产品和人,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也很少能够推广到其他的领域,从而无法进入自我促进的循环。
而社会结构的变化,例如资本主义的产生,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其自身极具开放性。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会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寻找提高劳动效率方法,这让本领域内有了发展的动力,同时也使得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很快地跨领域发展。
众所周知,工业革命首先是从纺纱机开始的。珍妮纺纱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能够生产更多的棉纱,符合资本逐利的本质。然而,珍妮纺纱机的发明看似完全是基于一个巧合,就是将原本横放的纺锤竖着放,大大增加了纺锤的密度,提高了纺纱速度。
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长期使用的纺纱车,纺锤一直横着放,居然从没有人想到把它竖起来,这充分反映了古代技术的封闭性,很少能够自我改进。
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棉纱的巨大需求促使相关人员挖空心思地去想办法生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制造效率更高的机器,所以发明者才会在看似偶然的机会中发明珍妮纺纱机。
可惜的是,我国古代很早便进入了封建社会,并且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社会结构非常稳定,这固然有利于文明的延续和文化的发展,但是却让科学技术失去了快速发展的动力,只能在封建制度的约束之下缓慢发展,甚至停滞。
还有,我国作为世界性的强大文明,近代之前所处的地缘十分有利,周边没有强大的文明威胁。这一点在火器发展上可见一斑。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在我国古代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而且在明代前期,火器的种类之多,威力之大,举世无双,然后却没有进一步发展,反而落后了很多。
这在某种程度上与我国周边的军事压力有关。以明代为例,虽然面临北部蒙古骑兵的威胁,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但是这两股势力的文明程度都低于中原,都是以冷兵器见长,明军只需借助现有的火器结合冷兵器便可与之抗衡,技术革新的压力很小。
转而看向欧洲,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解体分裂成了主题,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国家和民族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