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拔丝红薯(3/4)
揣摩。
刘彻摸着下巴,张骞走到哪里了?
还有多久,能把天幕上提到的物种带回来?
李世民:“郑和下西洋,怎么下的?”
很是在意,他是如何把国内的香料市场打下来的。
香料,是奢物。
而李世民很缺钱!
糊糊:“今天我们的主人公红薯,并非郑和带回来的。
因为他们的时代差了一百多年。
红薯,又称之为番薯,可见的确是来自西洋。
那它又是何时传入的呢?
有据可查的时间是,万历二十一年的春天。
在万历不上朝的那些年里,一株番薯藤,悄悄在闽地,生根发芽!
闽地有一个秀才,名叫陈振龙,屡试不第,遂弃儒从商。
古往今年,屡试不第的人,干出来的都是大事。
他选择的地方不是内陆,祭拜过妈祖娘娘后,扬帆起航,去往吕宋岛。
陈振龙在吕宋见当地红薯遍野,又了解到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六益八利,功同五谷。
想到家乡时常灾歉,食不果腹,用心学会种植方法,私下出资购买薯种。
但当时的吕宋政府,禁止红薯出口。
第一次,陈振龙将番薯藏在袋子里,翻一下袋子就发现了。
第二次,陈振龙将番薯藤藏入竹竿中,还是被发现了。
第三次陈振龙将薯藤绞入吸水绳中,避过出境检查,经七昼夜航行回到福州家乡,在家附近试种。
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
陈振龙带回薯藤试种的那年,闽中地区大旱,五谷歉收。
陈振龙让他的儿子陈经纶,上书给福建巡抚金学曾,建议试种红薯,以解粮荒。
四个月后,红薯收获,可以充饥。
官府通知各个地方都种植红薯,最后红薯大获丰收,而闽中的饥荒也得以缓解。
所以今天陈振龙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号——红薯之父。
在现代工业化和水利工程的保证下,红薯最高能达到万斤。
但万历年间的红薯表现也不差,一年可种植两季。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