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对比(2/4)
过两个奏本,先看陈燮的奏折。其实就一张纸,上面写了一段话:“臣奉命勤王,建奴在哪,臣就去哪。一息尚存,战斗不息。”这就算是表中心的文字了,仔细看了好多遍,字写的很一般,但是每一个字都有千钧之重。随手递给身后的温体仁,再看良乡县令的奏本,这个内容就丰富多了,也很精彩。尤其那提到孔有德这一句,真是一箭双雕。
很多事情,不难想明白,不然朱由检也不会说出文官皆可杀的话。不过他还是搞错了一个问题,明朝的败坏,真的是由体制导致的。大明要用文人来驾驭武将,目的是内部的治理更为容易。国家太大,站在君王的角度,儒家的那套自然是好用的。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自我削弱,自废武功。
通州,一日行军,登州营赶到地方,天色渐万,扎营的时候,陈燮习惯性的带着一帮军官四处看看地形。通州地处平原,一马平川,对于登州营来说,是个好战场,但是对清军来说,也是个好战场。
要不怎么说文人不是东西呢!
跪在地上的小黄毛,满头是血的举起手里的奏本道:“万岁爷,登州营陈总兵送来的,还有良乡县令送来的奏本。”这是骑兵在城下,用绳子吊上城头的,王家祯没敢开城门,让人给紧急送到宫里来了,他还在城头上盯着。
这一对比,可不得了了。陈燮的好处一件一件的出来了,相比之下,文臣们除了则败事的多,建功的少。要说比文章比嘴巴上的道德,那是一个比一个厉害。
陈燮在城下大声高呼:“大明威武,陛下万岁!”身后是威武之师的滚滚洪流,城上是君王在望。君臣对答到了此刻,一时间气氛达到了顶点。三军齐呼:“大明威武,陛下万岁。”城头上的官兵也跟着高呼,城内的百姓知道动静,这会也跟着高呼,发泄这一个多月来的郁闷之气。刹那间,满城都在高呼:“大明威武,陛下万岁。”
“好了,当初建奴破关而入,朕问起该如何退敌的时候,温卿也是这么说的。拟旨,赵明利为一己之私,枉顾京师安危,革职回家。良乡知县上官荩,守城有功,待建奴退却,调往登州接任知府一职。各位爱卿,可有异议?”朱由检面目狰狞,声音阴冷。
温体仁立刻跪下,口称:“臣死罪!”这是很无奈的事情,明知道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