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我们是登州营(3/4)
俩文官心里就算感激他,也得跟他保持距离。这是阶级立场的问题,一点都不带虚假的。杨廷麟这话,可是明显的偏向了陈燮,他们如何不惊?
李觉斯和刘大巩的意思差不多,死守滁州的功劳必须得到突出,但是又不能摆在卢象升的上面。官场的规矩如此,首功必须是卢象升的。那么他们的功劳,排在第二,接下来才是武将的功劳。正常的流程就是这个,大家先照不宣,都等着杨廷麟先开口。
其他的话,自然有人提卢象升来说。很简单的道理,湖广才多少兵?不足两万,流贼多少人?卢象升最大的功劳,就是及时的调陈燮奔赴中都,这才有了滁州大捷。
一群人慢慢的从山林里出来,都是老人和孩子。脸上虽然都是畏惧,但是却走了出来。陈燮微笑的看着这些人,尽量不去吓着他们。
其他三人围观,不住的频频点头。文字自然是好文字,卢象升上马能玩刀子砍人,下马能玩笔杆子写文章,还是正经的进士出身。写出来的东西自然是无可挑剔。
陈燮起身要走,孩子在后面喊了一句:“老爷,等一等。”陈燮回头冲他笑,这孩子露出羞涩之意,挣扎的扶着一块石头站起来,抬手冲山头上的林子里喊:“别怕,都出来吧,是登州营的老爷。”
调子定下来了,其他三位文臣开始挖空心思,琢磨着怎么尽量淡化陈燮的功劳,强调一下其他人的功劳。就是在文字上做手脚,也不说隐瞒陈燮的功劳,就是在笔墨上有侧重点。
这说明什么?说明了陈燮跟洪承畴搞不到一起,卢象升却做到了。侧面衬托出卢象升的能力明显强于洪承畴。都是登州营,凭什么卢象升能指挥着出了大捷,你洪承畴能气的陈燮要跟你玩命,差点就把造反的话说出来了。
身为总理江北五省督师,什么大捷能少的了他一份?是不是这个道理?人家都不用提自己太多,一笔带过,就一句话“臣聚将于中都”,这就够了。
手持狼毫,下笔之前卢象升淡淡道:“各位,此刻陈思华还在率部追击,本该等他回来再上奏折。然闯贼遭擒,一雪中都被毁前耻,窃以为当尽快奏明陛下,以慰圣心。”说罢,也不说征求被人的意见,刷刷刷的笔走龙蛇,一篇奏折不一会就写完了。
前方突然出现一道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