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带来希望的奏报(1/4)
“大人放心,明日还是老规矩,让那些民壮去冲绿皮的阵型,有机会我们就上,没机会就按兵不动。”
对这些御史言官,崇祯已经不能用厌恶来形容了。这些人干的事情太奇葩了,说话假大空就算了,还专拿皇帝当傻子忽悠。
这个局面,搞的崇祯头都大了,这帮人在干啥?这会能不能先不要弹劾?先解决问题行不行?终于崇祯忍不住了,轻轻地咳嗽了一声。
李九成一番话,深谙不需要破的过对手,只要跑的过同伴的道理。
“都给我闭嘴!还没轮到你们说话!等下陛下问起剿该如何?抚该如何?尔等再一一奏明。殿前说不清楚,就回去写条陈上奏。”突然爆发一声暴喝的不是周延儒,而是温体仁。
异军突起的温体仁,收到了周延儒一记含义深刻的眼神。同时也让崇祯对他的看法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相比于周延儒的无能,温体仁在关键时刻,还是站出来的很及时。
这个时候,斥候大队已经不适合在外面溜达了陆陆续续开始收了回来。三个步营,就是三个斥候队。虽然只有一百五十人,但绝对是军中的精锐。
陈燮还是很小心的让一个步营的兵力先过河,然后在河对岸做好了防御准备,其他部队这才陆续的过河。严整有序的军队,在过河的速度很快,一个小时多一点,三个步营全部渡过了河,只剩下炮队还在河对岸。这时候斥候带来的消息,让陈燮觉得自己虚惊一场,叛军前锋还在二十里地外。
行军的时候,情况更加糟糕,根本就走不快,拖拖拉拉的走了一个上午,才走走了十二三里地。距离膠莱河,还有将近三十里地,天黑之前赶到膠莱河边上,肯定是可能了。
两边的官员鼻青脸肿的停止战斗,各自收拾残局回位。明朝这个制度,说实话是历史上最接近现代民主制度的一种制度了。但是历史告诉我,民主制度在其萌芽和初级阶段,往往意味着低效甚至政治上的混乱无序。加上明朝的几代昏君不屑的努力,终于把明朝带进了死胡同。
“陛下,孙元化奏报,他已经派遣登州营参将陈燮,率六千兵马出征,力求尽快剿灭孔有德之乱。”熊明遇这个话,让崇祯心里突然看见了解决问题的希望。
熊明遇最近日子不好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