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后勤——未雨绸缪(1/4)
这个事情,真不怪陈燮。玉竹也好,雨荨也罢,不让她伺候吧,当面不说啥,就站一边掉眼泪。一来二去的,陈燮自然妥协了,想伺候就伺候吧。伺候老爷的起居,在这个家里,那就是地位的象征。弄明白这个原因后,陈燮就更加没有脾气了。
所以,四轮马车在中国没市场,不是技术因素决定的,而是市场因素决定的。
两下,搞定早餐,一起出门。到了铁匠铺,进了工棚,陈燮看见一辆四轮马车的基本形状。上层建筑暂时没上,这里展示的是所有技术都已经解决的车样。
暂时来讲,陈燮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华北平原一马平川,马的问题有银子就能解决,明朝不是北宋,还真的不缺马。
明朝的工匠动手能力绝对是一流的,可以说完爆同时期的欧洲匠人。匠户在明朝,也是社会最底层的一部分,要命的是这种地位是不可逆转的,世袭的。
今年十七岁的丁子雄,一直以为这一辈子就只能当个农民了,认得的那些字,对他的人生不会发挥太大的帮助作用。一直到帮个月之前的某一天,担着一担柴火去城里买掉的丁子雄,看见了神医招募家丁的阵仗。
“吃不饱饭怎么能好好干活?”很朴实的道理,但是在明朝就是行不通。这也导致了,陈老爷开出工价让匠户们打破脑袋都想挤进来。每日三顿,顿顿不是小米就是白面,每日必须有一顿带荤腥,一个匠户每月最低的薪资标准是二十斤小米和六十斤高粱米。还有劳保福利,进了作坊就发工作服2套,鞋子2双,手套10双。之后每两个月有衣服1套,鞋子1双,手套则每月都有10双,每个月还有四天带薪假期。
陈燮找到了一些面对土鳖的自豪感,很有耐心的解释:“车厢,用最贵的木头,车厢里头要铺上地毯,这是灯柱子,用银的来做,这里,要包金,这里,……”要求很多很土豪,但是张铁头绝对不打任何折扣的执行。
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其他问题都不是问题了。后来陈燮才从某个论坛看见相关的科普帖子,中国人在秦朝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之所以在中国没有得到普及,是因为中国太大,而且全国范围内的地形各异,四轮马车根本就不实用。
形象非常伟光正的神医老爷,自然是不会欺负下人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