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四、敢告云山从此始(5/6)
事实,刊登不实消息,更是罪不容诛!你们一定要把我这些话刊登出去,不要删。我倒要看看,都是哪些跳梁小丑会跳出来?
记者:比如?
吴老:是的。那年夏天,同样在法国学化学的希同兄(李景镐)深切体会到学术团体促进科学发展的积极作用,便找到我们几个,准备成立一个专门研究化学的组织。当时交通和通讯都不方便,留学欧洲的人也少,再加上我们毛头小子根本没什么号召力,只有通过同学、同乡和朋友之间的相互介绍,经过小半年的努力,才勉强凑足十来个人,预备圣诞节在巴黎成立“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
在1987年,中国科学技术学会成立八十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杂志社特意组织一批记者,专访了十多位相关的科学家,用特刊的形式纪念当年那场盛会。其中,题为《敢告云山从此始》一文是采访我国化纤工业工程的开拓者和组织者、中国化工学会创始人之一吴匡时院士的。吴院士因为发现包括尼龙、腈纶、涤纶在内的数十种化学纤维,被国际学界誉为“化纤之父”,并被授予1940年诺贝尔化学奖,更是当时硕果仅存的几位亲身与会者,所以他的访谈最为引人注意。现在特摘录部分于下,以飨读者:
吴老:这次大会意义非凡,因为百熙先生鉴于中国科学一穷二白的局面,在大会致辞中首次提出以项目带学科的口号,要求各个学会必须围绕一个或者数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展开全方面的研究,并用此机会培养新人。随后的两三天里,百熙先生几乎走访了所有的学会,和大家讨论应该研究的项目。可以这么说,没有这些项目的带动,中国科学的发展绝对不会有今天这么昌明!
记者:那化工学会呢?
吴老:百熙先生听了星枢兄的邀请,略微一想,便提出了成了中国科学技术学会的设想。你们应该知道,维持学会运转需要一笔庞大的资金。为此,百熙先生当场便捐出了他刚获得的诺贝尔奖奖金。
吴老:我是在12月20号前接到伦敦的电报,当时还颇为吃惊。稍作收拾后,便迅速赶往伦敦。
记者:这则小故事已经收入了现今的小学课本。不过最近有人指出,这可能杜撰出来的——
吴老:嗤,其他几个人如何能跟百熙先生比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