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四、敢告云山从此始(3/6)
工程师学校之一。在当时中国教育水平普遍落后的情况,吴老能够就读于这样的学校,足见您天资聪颖、学习刻苦。
吴老:当时是“蜀中无良将,廖化作先锋”,连我这种中下之人都能做常务理事。
吴老:那时候距离开会不到十天,我们也是措手不及。好在参与筹建化学会的俞星枢(俞同奎)、利寿峰(利寅)二位都在伦敦,便通过李泽民兄见到了百熙先生,说明了来意。
记者:嘿嘿,这个……紧接着在1907年圣诞节的上午,中国科技学会召开了第一次大会?
吴老:是啊。最初筹建中国化学会的有七个,等到了伦敦,除了星枢、寿峰两位仁兄负责科技学会整体协调工作外,我和谨庸(陈传瑚)、亚静(陆安)、运华(荣光)、希同(李景镐)等五个都参与到化学会的筹建当中。
记者:然后百熙先生便建议成立中国科技学会?
吴老:是啊,我们打算得非常完美,可是事情发展太出人意料。百熙先生先是考察德国鲁尔区的钢铁工业,之后直接奔赴瑞典,我父亲根本没见着他。等他到了瑞典,恰逢瑞典国王去世,颁奖仪式取消,他便急匆匆往回赶;等到了德国,英国又来电,说他得了科普利奖,催他赶快到伦敦,他直接从汉堡上船,这样我父亲又没见着他。
记者:好的!一定,一定。吴老,您是什么时候接到开会通知的呢?
记者:八十年前,也就是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那时候吴老您正在法国读书吧?
吴老:在此之前,我也曾在报刊杂志上见过百熙先生的照片,不过模糊不清,只觉得非常年青、非常英俊的一个人。等见面之后,才发现他不仅年青英俊,而且温文尔雅,平易近人,让人如沐春风,是我这一生中见过最让人觉得亲近的。
记者:和兵工学会、核学会一样,化工学会也是百熙先生力排众议,成立起来的吧?
记者:为什么会吃惊?
在北京冬日晴和的午后,《中国科学》记者一行来到化工研究所寓所内,拜见了德高望重的吴匡时院士。尽管吴老已经是一百零七岁高龄,但依然话语清晰、思维敏捷。在他回忆的指引下,大家一起回到当年那段峥嵘岁月。
记者:即便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