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三、因传同道决疑心(2/5)
福大学学士、麻省伍斯特理工学院博士;
接着有人自告奋勇站起来:“学生何育杰,字吟苜,浙江宁波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入京师大学堂,二十九年和星枢一起公派留欧,现今在曼彻斯特大学学物理。”
“我来吧。”一个和孙元起年龄仿佛的小个子起身说道,“学生利寅,字寿峰,广东花县人,原在广雅西学堂学习西学,后被选派来英国,现在伦敦大学学习化学……”
“学生是这样想的,综观我国留学生,在美洲最少,估计不到百人;其次是欧洲,大概在三四百人之间;最多的却是日本,至少也有五六千人。”何育杰在发表自己看法之前,先给出了一份数据来。
“嗯,是啊。”孙元起没有隐瞒,当下还把成立学会的目的和以后的大致打算告诉了李经方,“这些年,我前后到过美国、日本、以及欧洲英、法、德诸国,对中国留学生情况稍有了解:他们先是在国内学习,众所周知,国内教育水平不高,他们刚出国的时候对于科学的认识不过刚刚启蒙罢了。等到了国外,既要熟悉外国的风俗习惯,又要学习语言文字,等一切准备就绪,四年留学生涯已经过去一半。之后,随着自己的兴趣,或者依照官派的指示,浮光掠影地稍学一点皮毛,便要赶紧回国。回到国内,再也没有办法继续深造,进工厂,可以做个技|师,数年之后便泯然众人;进学校,顶多凭着自己的半瓶水忽悠一下学生,导致国内教学水平依然上不去。这样一来,出国留学的目的基本没达到。”
蔡元培是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四年旁听生;
孙元起接过李复几递来的资料,认真观看诸人所学专业一栏。李复几在一旁继续说道:“因为参会人员较多,而且恰值圣诞,每日所费不赀。为节省经费计,我和星枢、吟苜、寿峰等几个人商议之后,决定会期定位两天。百熙兄,你看如何?”
“自从18日开始发出电报到现在,共有145人报名参会。因为德国、比利时路稍远些,在随后的两天内应该还会有不少人报名。估计截止至平安夜,报名人数应该在200人左右,在欧洲学习科学的留学生基本上都会来,专业广泛涉及理、工、农、医等四大门类。这里是已经报名学生的详细资料,请你过目。”
李书华,法国图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