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三、因传同道决疑心(1/5)
“那还是自我介绍吧!”或许是因为在欧洲呆的时间久了,在座各位倒不像国内那些学生一样拘谨。
朱家骅,德国柏林大学博士;
“在国内成立学会,难免有些掣肘,而且现在需要先解决国外留学生的问题,故而定在伦敦举行成立大会。等以后条件成熟,再把学会迁回国内。”
任鸿隽,美国康奈尔大学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硕士;
孙元起听闻李经方所说,连连点头:“舅舅所言极是,我却没有想到这一层。”
这十个人中,居然无一不具欧美留学背景,更有8人是获得欧美高校的学位。
接下来,几个人在孙元起的指挥下,把李复几带来的参会人员名单按照所学专业分好,各个学科的学会也就随之变得一目了然。
李复几见介绍已毕,才清清嗓子:“百熙兄,那我跟你汇报一下会议筹备的最新进展?”
杨杏佛,美国康奈尔大学学士、哈佛大学硕士;
“有劳泽民兄。”
到了现在,美国更是当之无愧的no1,欧洲依然是第二,至于日本,则已经褪去了他曾有的光环,委委屈屈地坐在第三的位置,甚至有时候都比不上加拿大、澳大利亚。
沉吟片刻,孙元起微微摇头:“既然这是第一次开会,最好给大家留足充裕的讨论时间,依我看,不如多延长一天。第一天上午开全体大会,下午各人根据自己爱好选择不同学会,开始分组会议。第二天仍然分组会议,各小组要选出学会的领导人,敲定学会基本章程和未来发展方向。第三天上午,各学会的领导开会,小组成员继续讨论,下午全体大会,宣读学会的章程和框架,最后闭幕。当然,具体详细的安排,你们等会儿商量着定。”
中国人喜欢拉帮结派,占山为王,动辄根据地域或生活背景,标为“x党”、“xx派”。这种风气在学界也存在。在民国时期,由于有留洋经历的人多了,就一度出现留美派、留欧派、留日派之别,甚至待遇都有区别。留欧、留美的工资最高,留日的往往低上三四层;至于没留过洋的土鳖教授,一般只能拿到留欧、留美工资的一半多一点儿,搞得刘半农、向达等人都三四十岁了,还要出国镀镀金。
萨本栋,美国斯坦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