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二、长杨鄠杜昔知名(3/4)
!”
李经方听闻外甥到了门口,急忙下楼来见:“哈哈,是百熙来了吧?”
孙元起自然不清楚孙、李两家的姻亲关系,怀揣着疑问,在第二天下午准时到大清驻英公使馆拜会。
孙元起心中不禁有些愤愤:这老头也不厚道!咦,为什么要说“也”呢?
“这么说起来,老夫和他还算是亲戚呢!既然如今他到了英吉利,老夫自然应当略尽地主之谊。”李经方说道,“那我写个帖子,你给我送到孙百熙那里,请他过公使馆一叙。”
在1907年12月,大清驻英公使是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他在今年三四月间,刚从前任公使汪大燮手中接过此等重任,闻听伦敦城内突然有无数华人学生出没,不敢大意,赶紧派人出去打探。
李经方旋即道:“百熙,你今年多大了?”
获释后不久,借着新闻事件的余波,孙中山用英文写成了《伦敦蒙难记》一书在英国出版,使得孙中山在囚禁之后不仅毫发未伤,反而声名大噪,成为西方民众心目中反抗专制的英雄和先锋,为他日后成为革命领袖奠定了牢固的声望基础。
其次,孙中山好友上门讨人之后的五六天内,公使馆居然采用了不阻止、不沟通、不放人的原则,任凭事态发展,直到《地球报》把这件事捅出来,引起英国朝野关注,迫使英政府向公使馆提出交涉为止。
又说了一会儿闲话,李经方才问道:“百熙,听说你最近要在伦敦召集欧洲各国华人留学生开会?”
作为十八、十九世纪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和贸易中心,伦敦人口在1900年便超过了200万。在两百万人中,突然增加几百号中国人,不亚于沧海一滴水、九牛一根毛,基本上没有人会留心。然而“基本上没有”并不等于“没有”,因为在伦敦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日夜探查着城内华人动向——大清驻英公使馆。
李经方摸了摸唇上的胡子,问道:“这电报里面所说的孙百熙先生,应该就是前几日抵英的那位湖北提学使吧?”
坐定之后,自有侍女沏茶。李经方又抽空问道:“你来之前,见过寿州中堂么?他老身体可好?”
当天晚上,孙元起从英国物理学会回来的时候,就看见有位差人站在自己房间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