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二、长杨鄠杜昔知名(2/4)
这些员工接触不到机密内容,这也算不上大问题。可是其中两名员工居然能接触到被关押的孙中山。当然,这俩员工要是能够立场坚定,为公使馆保守秘密,这也没啥。关键这俩员工还让孙中山给说服了,帮他向外面递送消息求救!
他下楼倒是挺急,说话也是透着亲热劲儿,可快走进的时候,却刻意把脚步慢了下来。孙元起明白,人家这是等着自己上前磕头问安呢。尽管不情愿,毕竟人家是自己的“从舅”,只好跪倒在地,别别扭扭地说道:“给舅舅请安……”
“从舅”是个什么样的亲戚?孙元起想了半天,也没太弄明白。只好对那位差人说道:“我明日下午有空,三点半钟到公使馆,还望转达公使大人。”
孙元起连忙接过来,打开一看,里面写得非常简单:“从甥百熙如晤:闻悉汝至英吉利,并获科普利奖章,不胜惊喜。据英人言,此乃学者无上之荣誉也,得其一已大不易,况再者乎?凡我国人,皆有荣焉。苟得时便,可至公使馆一叙也。愚从舅经方字。”
其实,在清末各大家族之间,就是通过这样的婚姻、同年等关系,构筑起一张密不透风的人际网,抵御各种不可预知的风险灾难。
“啊呀,百熙快快请起!这里是英吉利,我们舅甥俩于此不必拘礼。”李经方见孙元起磕了一个头,这才连忙上前扶起。
李经方点点头:“寿州中堂乃是咸丰状元、同治学政、光绪帝师,历事三朝,人品学行,海内景仰!如今国家多事,虽有典刑,亦不可无老成人。寿州中堂作为国之耆宿,一定要善自珍摄!”
李经方看着这封署名“中国科学技术大会”的电报,沉吟片刻:“他们说是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中间会不会有什么猫腻?”
孙元起急忙抬头打量:来者五十多岁,穿着棉袍,神情颇为矍铄。最引人注意的却是他嘴上两撇浓重的大胡子,似乎这是他拥有“东方俾斯麦”之誉的老爹,传给他最具有德国风格的遗产。
“三十有一。”
“回禀老爷,小的也不清楚。”差人谨慎地答道,旋即又补充几句:“不过就小的所打听的几个人来看,他们确实是来参加那个科技学会的,并无其他意图。只是到时候开会时,究竟是否有违碍内容,小的就不敢妄言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