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九、愁听黄莺唤友声(1/5)
“好主意!”俞同奎也眼睛一亮。他旋即想到了几个问题:“可是,先生,我们只有几个人,其他学科的人没有到场便把学会建了,他们以后不同意怎么办?而且组建这么大的学会,资金问题也难以解决啊!”
孙元起走下轮船已经是薄暮时分。尽管一别三年,伦敦和上次来时并无二致,潮湿厚重的雾气依旧深锁着这座帝国的心脏。伦敦的冬日并不太冷,甚至很少结冰,可这种黏黏糊糊、不雨不晴的天气更令人讨厌,反倒不如北京晴朗干冷的天气显得可爱。
“请进,请进!”孙元起连忙招呼道。
“十月份的时候,听闻先生获得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大家不胜喜悦,准备等您到欧洲后和您联系,邀请您出席会议,商量成立中国化学会的事。只是我等一直未曾见过先生,无由拜见。最近获闻泽民兄和您颇为熟稔,所以特地请他介绍,前来叨扰。”
“我昨晚上才到伦敦,你们打听我的住处,耗费了一大番功夫吧?”
看着手中的《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章程》,孙元起不由得想起三年前访问英国的事。那时候皇家学会会长还是哈根斯爵士,他就曾建议自己在中国成立一个类似于英国皇家学会性质的机构,以便于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
即便学会前面加上“科学”俩字也不管用,要知道刺杀五大臣的吴越,是来自芜湖“科学图书社”;去年在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三处同时发动起义的核心组织,名字则叫“科学补习所”。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挂羊头卖狗肉都到了这份上,即便孙元起真组建一个名符其实的“科学会”,估计也难逃瓜田李下的猜忌。本着安全第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孙元起便渐渐忘了这一茬的事儿。
进屋之后,李复几随意找了个凳子坐下,俞同奎却恭谨地立在一旁。
旅途劳倦的孙元起对这个安排非常满意,胡乱吃了几口晚饭,喝上一杯热牛奶,便在熊熊燃烧的壁炉旁酣然入睡。第二天早上醒来,又痛痛快快地洗了个热水澡,浑身疲倦顿时散去,直觉得神清气爽。
当时孙元起颇为心动。等回国后,才发现在大清组建学会是一个非常犯忌讳的事儿:康有为、谭嗣同等在变法前成立强学会、粤学会、蜀学会、南学会,孙医生在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