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四、回首向来萧瑟处(1/4)
可是,从鸦片战争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中国数数惨败于东西洋列强的坚船利炮之下,也应该是痛定思痛、改过自新的时候了,为什么这些读书人还是抱着仁义礼智不放呢?难道真像后来政治课本上所说,是体制问题?如果真是体制问题,看来只有经过一次乃至数次的暴力革命,才能改变现状!
仔细分析的话,不外乎两个原因:
不错,自己只是个物理系的学生,很多时候只懂得些科学知识,能够创办一所大学,已经是邀天之幸。可自己还拥有一些知识,比如杂交水稻、比如飞机、比如大杀器,只要指明方向,学生们凭借他们的聪明才智,必定可以完成得更好!一所经世大学或许不够,十所、百所呢?而且书上说过,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了解之后,作为过来人的孙元起,才比任何人都更珍惜这些中下层人民之间的价值观,因为这些价值观是数千年以来中华文明在民间的投射和积淀,可要想破坏这来之不易的社会生态平衡,却只要短短几十年工夫。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贞洁。很多人一提起这个,就会想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来,认为古代女子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别人碰一下就要自杀的那种。其实完全不然!贞洁只是规范了女性的价值观,中下层女子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和男性并无二致。看看现在,西方女性解放传入只有短短几十年间,中国女子没有把“精神解放”学会,倒把“身体解放”学足了十二分!
想到这里,孙元起又不禁摇了摇头:暴力革命自然是能斩草除根、根除弊端,可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以后世的眼光回过头来审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围剿与反围剿、解放战争以及文化运动,它们固然是将王朝政治的渣滓一扫而空,可是那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呢?倒洗澡水可以,但不能把孩子也倒掉呀!
在九月末的一天,忙碌中的孙元起接到了一封来自美国的电报。连忙拆开电报仔细看时,来信的不是教主大人还能是谁?
可是自己又能做些什么呢?孙元起想到这里有些不自信。
虽然经世大学是自己的心血凝聚,在心中的位置不亚于怀祖、念祖这两个孩子。可孩子大了,当然是要有走自己的路,不可能永远呆在襁褓里、永远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