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耻向东君诉旧愁(1/4)
孙元起说那几个翰林官所做的诗是顺口溜,其实是污蔑,毕竟人家的诗讲究平仄押韵,是标准的七言绝句;至于他自己酒劲上涌,随口念出的四句,才真真是顺口溜。且不论平仄,便是连基本的押韵也没遵循!要知道在平水韵里,“戈”、“何”两字属于下平声“五歌”部,而“破”字则是去声“二十一个”部的,押不到一块儿去。
“……”
老大人暴风骤雨般地训斥了孙元起半个小时,才平息了胸中的怒气,最后说道:“《论语》中说,‘不贰过’。百熙你要吃一堑长一智,以后不能再任性使气、胡言乱语,记住了么?”
顿了一顿,又道:“再者,即便比附,也不当用宋江的反诗,而是最好用唐末反贼黄巢的《不第后赋菊》。”
算了,说不清就不说。想到此处,孙元起更把醉态装出十二分来,朝桌上诸人胡乱一拱手:“晚辈不胜酒力,先行告退。请诸位前辈海涵!”
年龄最大的陈伯陶,这时候幽幽地说了一句:“此子包藏祸心,将来必能作贼!”
只有刘春霖心里在想:你们都说“诗如其人”,都说他所做的诗是反诗,怎么就想不到赵匡胤,想不到“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万国明”这句诗呢?话说回来,这个孙元起真是个趣人,等下次见面,定好好和他聊聊。
朱汝珍听他说罢,有些脸红。原来他说的反诗,乃是小说《水浒传》第三十九回中,宋江酒醉后在浔阳楼上题写的诗作,全诗为:“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确实和孙元起的顺口溜有几分相似。可一来宋江是小说中的人物,那首诗自然是虚构的,用来比附,自然不当。再者,《水浒传》在正统文人眼里,属于是教诱犯法、坏人心术的“诲盗之书”,有一段时间曾被严禁刊传藏阅。平时大家日常读读,自然无所谓,可把它写进奏折里,用它来攻击别人谋反,就有点像乌鸦落在猪身上——看的见别人黑,看不见自己黑!
“侄孙那是酒后乱语……”
许泽新微微摇头:“他念的打油诗,第一句‘九州动荡起干戈’,倒是有些违碍。然而第二句‘酸儒文章能如何’,只是骂人的话,写进奏本里,怕是有些烦渎圣听吧?‘看我霹雳一声响’一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