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九、同学少年多不贱(4/4)
近孙元起最近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长相本来倒也平常,不过因为那对充满英武味道的眉毛,整张脸都显得生动起来。见孙元起先看向自己,连忙起身。孙元这才发现,小伙子身高居然在一米七左右。
“那,你们家族有没有叫蒋中正,字介石的少年?”
“阎锡山!”
孙元起心想:看来,此人便是自己记忆中的程潜了。请他坐下后,又看向最后一位陌生的学生,想他便是那蒋志清了。
既然都是奉化人,同姓蒋,还有些神似委员长,难道他们之间有啥血缘关系?委员长和太祖差不多大,想来现在也有十几岁了吧。想到这里,孙元起试探着问:“你们奉化姓蒋的多么?”
实践出真知。一念既生,连忙让人把赵景行和名单上的三人请到校长室里,希望就此发现一些端倪。
学生们连忙起身,肃手而立,恭听孙元起的训话。
孙元起特别强调这一点,是因为阎老西在抗日期间是有污点的。尤其是在抗日最困难的1940年到1945年期间,他一度对抗战前景失去信心,为在蒋介石的挤压下保存实力,曾与日本军队及汪伪方面展开谈判多次,在抗日和降日之间进行投机。
要求学生好好学习,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不不不。”孙元起心想,我倒是认识委员长,可荧幕上的委员长和现在的蒋中正,能划等号么?当下叮嘱道,“我只是听说有这么个人,据说天资聪颖,是个好苗子。志清,如果你以后发现你们奉化这么个人,记得让他来北京找我啊!”
前面几轮考试、筛选,都是请罗振玉、张元济两位副校长帮忙主持的,孙元起因为安顿各国络绎到来的留学生,很少参与其中。今天这是第一次接触名单。
阎锡山颇是尴尬,旋即掩饰过去,不卑不亢地答道:“回先生话,学生家原本是半农半商的,八九岁的时候进了私塾,读过《三字经》等启蒙读物与部分四书五经。到了十四岁上,学生便辍了学,随父亲到五台县城内自家开设的吉庆长钱铺学商。
“谢谢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