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九、同学少年多不贱(1/4)
“爱国,就是不背叛祖国,不与外国侵略者勾结出卖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如果你们谁成了汉奸,给学校蒙羞,学校不仅会开除他学籍,还会要求所有校友都鸣鼓而攻之!记住了么?”
“程潜。”
蒋志清想了半晌,摇摇头:“没有,我们家族没有叫蒋中正、字介石的。怎么,先生您认识他?”
如果能改造好委员长,是不是以后的内战会少些?见面之后,委员长幡然醒悟,弃武习文,从事科学研究也说不定呢!孙元起如是想到。
从他说的第一个字,孙元起就听出其中浓重山西味儿。山西、阎锡山、字百川,难道真是那货?虽然心里这么想,却无法求证。难道抓住他的手,跟他说“小伙子,我看你龙筋虎骨,器宇不凡,以后一定封侯拜相”?
四人齐声答道:“学生记下啦!”
这位青年也是二十多岁的模样,面容甚是古奇,眼睛却是莹亮。这时从容站直身来,答道:“学生程潜,字颂云,湖南醴陵人,光绪八年(1882)出身,现在高等学堂三年级甲班就读。学生也是九岁入塾,十五岁补府试,十七岁考取秀才。庚子年间,见国势颓败,日就危亡,学生以为经史不能救国,便弃了举业。之前,学生曾随壬老(即王闿运)学习课艺,认识皙子师兄(即杨度)。恰好那时候他从日本回来,便向我推荐了先生的学校。于是学生在二十八年(1902)秋北上,以后一直在高等学堂学习,受益匪浅!”
听闻蒋志清的奉化口音,加上他说是浙江奉化人,孙元起才明白为啥觉得此人面熟:这种神态,绝对很像荧幕上的委员长!不过委员长名中正,字介石,并不叫“蒋志清”。
赵景行回来带保安,自然无所谓。可像阎锡山、程潜这类的牛人,是要在历史上发光发热的,孙元起可不愿意因为自己的小恩小惠,就改变了他们宏阔的人生愿景。
“谁知道庚子年发生国变,钱铺生意一落千丈,不仅血本无归,还欠人两千吊钱。债主逼得紧,学生父子二人被迫逃了出来。先是在太原躲债,后来听人说北京有所学校,食宿免费,还有津贴,所以学生便在二十九年(1903)的时候到了京城,考上了学校的高等学堂,以至于今。”
虽然学生们早就料到这个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