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三、怅怅莫怪少年时(1/5)
就在这个时候,梳洗整齐、新衣新裤的景惠端着茶盘,娉娉袅袅地走了出来,姿势优雅地给包括自己在内的三位女士斟满茶水,然后躬身告退。整个过程表现非常完美,期间甚至还很有礼貌地询问自己最近的身体如何,同时表示在未来几个月自己身体不方便的时候,愿意过来提供自己的帮助,这些行为充分展示了一个年轻女性温柔贤惠、关爱他人的伟大情怀。
通过两下沟通,决定在孙元起家里让沈姨娘与赵景惠见上一面。尽管意思就是这个意思,双方都心知肚明,偏偏过程不能这么直接,因为就样体现不出我中华文明的中庸含蓄之美来。根据事先的设计安排,沈姨娘先假装到孙元起家拜访孙太太,谈话之时,赵景惠端着茶水出来,假装与大家添水,这一出一进之间,便把亲事给“相”了。短短的几分钟,就决定了这门婚事的成败,多少有些儿戏。可这就是风俗,容不得你反对。
来到大清,既没有残酷的减丁国策,也没有先进的乳胶工艺,家庭规模大小,完全取决夫妻二人的能力和努力。这就为孙元起圆梦创造了优渥的前提条件。当然,家里要是五个以上的小孩,那就有些夸张了,总体还是两三个为佳。尽管念祖有个哥哥,不过却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一年难得见上一面。如今有了弟弟妹妹,想来他未来的生活会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吧。
老赵一家最先在山东种地,景惠除了哄两个弟弟,还要做饭、下田,哪有功夫缠脚?等到了北京,同孙元起生活在一个院子里的时候,她已经十来岁了,早过了缠脚的年龄。在缠足时代,女子从四五岁起便开始裹脚,一直到成年之后骨骼定型才能解去布带。也有终身缠裹,至老不除的。
果然,等到下午,就看见左功先一脸沮丧地走进了校长室,闷声不响地坐到角落里。
尽管已经身为人父,孙元起还是被这个甜蜜的喜悦撞晕了头。
紧接着,左夫人又与严夫人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她们仔细回忆上海豫园、城隍庙、绿波廊等著名景点和饭店,并就个中细节展开严谨细致的切磋研讨,比如哪一家馒头店的蟹黄汤包分量更大、哪一家银楼的手镯雕刻更精美、哪一家脂粉店的水粉颜色更加细腻。作为佐证,她们除了援引亲朋好友的证词,还不时掏出身上的配饰作为物证。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