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一、高谈正可挥麈毛(1/4)
孙元起打开外面厚实的毛边纸,就见到一大摞鲜红的名刺,有的印着“孙元起拜”,有的印着“晚生孙元起拜”。字倒是庄重遒丽、赏心悦目,透露出浓浓的金石味,可是这红纸怎么看怎么刺眼。说是名刺,看上去倒像结婚请柬!
在心中默默念上几遍,孙元了点头,表示自己记下了。
这什么意思?孙元起只好小心翼翼地回答:“恐怕和我国人一眼,有好有坏吧?”
王中堂道:“人们常说,翰林院庶吉士是‘半路修行’,而翰林官为‘玉堂仙’。百熙今蒙皇太后特简,一步登仙,此等荣幸古今无二,最是可喜可贺!”
拜帖既然准备好,自然不能耽搁,瞅着袁大头回京的时候,孙元起先去拜访武英殿大学士王文韶。
如果选明清翰林官中最悲催人物的话,那么这位承恩泰同志一定能入前三名!
看来,清代宰相家的小厮,知道的官场常识都比自己丰富啊!算了,就这样吧!
回家之后,便把王闿运示范的拜帖交给老郑,让他去琉璃厂印上数百张。隔了两三日,老郑便取了回来。虽然不如今日做名片的“立等可取”,也算得上是高速高效。
王闿运微微颌首:“这王中堂咸丰壬子年(1852)中进士后,便分部学习,并未入翰林。虽然如今兼着翰林院掌院学士,你见他后,称‘中堂大人’便可。倘若见了荣尚书,你就要恭敬地称他‘老前辈’了。这点你可错不得!”
这老头一惊一乍的,到底是啥意思?回去得好好琢磨琢磨一下!
孙元起忽然听闻有大考,也觉得菊花一紧:要是考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哥哥我不得交白卷嘛?这丢人可就丢大发啦!
最后逼于无奈,他自己要求只考翻译——满汉之间的翻译,考官答应了他的请求。结果考试前几天,这位承恩泰同志又上了一道折子:“我是非常希望参加考试,可是我去年秋天骑马的时候,摔下来伤了手臂,如今旧伤复发,写不了字。抱歉!实在不能参加考试!”
王中堂犹自不觉:“百熙到了翰林院,平时职事倒也清闲。如果无暇,不去也可,然而还是一月去上几回为佳。国朝设立翰林院以来,向来有大考制度。嘉庆、道光、咸丰年间,每隔四、五年就临时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