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〇、柳暗花明又一村(1/4)
“而你这个洋进士、野翰林,居然在不惑之年,便已经是侍讲学士。你让荣尚书心里如何平衡?能不对你有成见么?”
孙元起有些纳闷:怎么突然扯到袁大头了?难道要我去拜他的码头?
这好比985高校学生凭自己真本事考上公务员,在基层辛苦奋斗二十年,爬上副处。而同办公室的小青年,是三流民办高校毕业,靠关系进入公务员队伍,入职之后便参加中央党校培训,出来就是副处。你说这样两人见面,能不擦出火花么?
孙元点头:这好比当年高考,自己辛辛苦苦、拼死拼活考上985高校,而同专业的某同学成绩一塌糊涂,是托着关系进来的,自己最初见面时是不怎么待见他。将心比心,这个成见可以有。
王闿运见孙元起不说话,又道:“除了你曾在张埜秋手下做事,与他政见不合之外,恐怕他对你还有许多成见吧!”
王闿运平生自视甚高,在科举道路上却是非常蹉跎,只获得举人的功名,故而有此一说。
“中学从小背诵四书五经,写八股文,学试帖诗,言必称孔孟,行必法圣贤。在他们看来,西学无非奇技淫巧,与修齐治平的宏大理想来比,都是细枝末节、等而下之的。
王闿运也站起身:“百熙校长客气啦!对了,你新进官场,怕是对一些礼节,尤其是翰林院之间礼节还不是很懂吧?你且坐下,老夫和你稍微说说吧!”
孙元起这才意识到,为什么孙中山的十六字纲领里面会有“驱除鞑虏”一条,原来这是广大汉族知识分子期待已久的政治诉求!
王闿运却拈着胡子劝解道:“这事倒也不难解决!”
接着,王闿运又弯下了食指:“其次,荣尚书是学中学的,而你是学西学的,这也是一个成见。
王闿运伸出枯瘦的手掌,先弯曲下大拇指:“首先,荣尚书是蒙古正黄旗人,而你是南直隶汉人,这就是一个成见。
王闿运和老大人一样,很坚决地不同意孙元起的想法:“不可!绝对不可!荣尚书在任管学大臣时便简在帝心,很快转任礼部尚书,兼在军机处学习。在去年是否立宪的争议中,又遵循皇太后之意,认为立宪时机尚未完全成熟,需要从长计议,并奉旨草拟懿旨。由此可见他深得圣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