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九、又挟风雷作远游(4/4)
字来命名的,由英国皇家学会设立,以表彰那些在任一化学分支下有卓越、重要新发现的科学家。自从1877年首次颁发以来,每年颁发一次,从未间断过。这个奖项是现今化学界的最高荣誉,好像去年的获奖者是居里夫妇呢!”
长话短说。在1904年十月上旬,孙元起从波士顿出发,二十天后抵达了伦敦,英国皇家学会自有人在码头等待。随后,学会在旅馆举行了一个简单而热烈的欢迎会。已经八十高龄的学会会长哈根斯爵士亲临会场,这让孙元起倍感荣幸。
量子力学?别说听懂听不懂,就是看到这个名字,估计人家都不愿来。
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因“确定胰岛素分子结构”获1958年化学奖、“建立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化学和生物分析法”获1980年化学奖(与伯格、吉尔伯特分享)。
就在孙元起在旅馆精心准备这场报告会的时候,门房递来一张中文拜帖。
“快!快!快点找香槟酒来!”
相对论?回旋粒子加速器?算了,别激发他们灵感,让造出大杀器来!
科学家能获得一次诺贝尔奖,已经是牛人中的好运牛了:这不仅需要成绩突出,而且你所在的国家也要让瑞典人看得顺眼,此外,你还得足够长寿才行。
获得两次?哇!你不仅需要够牛、够好运,还需要具备所有优良的科研素质和灵巧的交际能力!要知道,连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同志也只获得过1次。在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有四人2次获得该奖。这四个人分别是:
“哇!是科普利奖啊!”
比诺贝尔奖早170年的科普利奖,在二十世纪初的赫赫声名绝对是无与伦比、无人可及。在他的获奖者中,诺贝尔奖得主已经不算什么稀奇了,因为牛人实在是一抓一大把,像达尔文、焦耳、赫胥黎、爱因斯坦、卡文迪许,以及时下享誉全球的残疾人科学家——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