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九、又挟风雷作远游(2/4)
遗赠设立的,在1731年首次颁发,以后每年颁发一次,授予那些在科学研究上有杰出成就或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不论任何学科。它对获奖者的国籍种族、获奖项目完成的时间都没有限制,并且同一学者可以因不同成果而多次获奖。以约翰逊教授您的成绩,没准儿以后还能再获得几次!”
因为中国在清末还没有正式的科学组织,自然无法和英国皇家学会签署互访协议。在这种情况下,按照皇家学会的规定,他们会资助来访科学家的生活费,但研究访问的时间不能少于14天,也不得超过3个月。席间,这位天体光谱学的奠基人就向孙元起郑重建议,希望回国后,积极促成中国政府成立相应的机构,使得双方学者以后的交流更加顺畅便利。
化学反应原理?这些知识已经写进大学教材,变得众所周知,自己拿来炒冷饭,似乎有些不厚道!
诺贝尔奖应该是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来评选,这一点孙元起还是知道的。
想来想去,终于圈定一个题目:反物质。
孙元起连忙对他的褒扬表示感谢。
它居然是化学界的最高荣誉?难道化学界的最高荣誉不是诺贝尔化学奖?孙元起开始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惭愧。
自己能在一届内获得两次?瑞典人会这么慷慨?孙元起惊喜中带着疑惑,从那人手中接过纸张。
在遥远的英伦忽然看到熟悉的方块字,心里顿时生出“他乡遇故知”的欣喜,连忙打开看,只见落款上写着:
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呢?孙元起是基于如下考虑:首先,这个概念孙元起和张贻惠刚提出不久,很有新意。其次,在宇宙射线中很容易就发现正电子,而人类现在认识到的三种粒子正好就有电子——其余两个是中子和光子——这样,就会给反物质的说法带来有力佐证。第三,这可以为质能方程提供一个“用武之地”,当然,前提是找到反物质。最后一点,就是可以让英国部分核物理方向的科学家把兴趣转向寻找反物质,避免他们心思偏向不该偏的方向。要知道,在一百年后,大家还没能在浩瀚的宇宙中找到反物质的任何迹象!
孙元起有些心动:在中国成立一个这样的组织,确实可以拉近国内同行的距离,也便于国内外学界的交流,对提升中国的科学技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