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六、前辈**许再攀(2/4)
向来以良师益友视之,所以口中还是恭敬地回答:“那不是学校建设要需要大笔的资金么?呵呵。话说回来,这些年都有哪些科学家得过诺贝尔奖?”
“巧妙方法?不,不,新元素不用刻意发现,”说到这里,孙元起指了指自己的脑袋:“根据我已有的知识和理论,新元素应该在那里,于是它就在了那里。”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卢瑟福答道,“而奖金的金额数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目前来看,大概是11000英镑,折合31000美元。”
“哦,我也想过这个问题。”卢瑟福点点头,“根据你发表的论文来看,你的关注点主要是在辐射强度与光波长之间的函数关系、质量与能量的关系,还有量子力学、无线电技术等物理学方面。但是这些成果目前还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也需要时间和实验的检验。相比之下,你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原理的认识就更广为人知,并且发现一种新的反应模式——核反应。这些都直接地改变了现在化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你先后发现了氡、镥、镤3种元素——哦,对了,还有锝。所以,我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提名你的是化学奖。”
当记者道明来意,卢瑟福才知道孙元起又发现了一种新元素,连声祝贺。
蒙特利尔市的记者获知发行新元素的科学家就暂住在麦吉尔大学,连忙赶往校园采访,最终在卢瑟福的办公室中见到了被称为“二十世纪初最伟大的青年科学家”的孙元起。
“哦,才3万美金啊……”比起前世的一百多万美金,三万美金确实少了点,所以孙元起有些失望。
仅举阿伦尼乌斯为例,美国科学史教授弗里德曼在2005年出版的《权谋:诺贝尔科学奖的幕后》中写道,1906年诺贝尔奖化学委员会通过对门捷列夫的提名,但身为物理委员会委员的阿伦尼乌斯,却在皇家科学院带头批评、贬低门捷列夫的工作,结果,发现了元素周期律的门捷列夫最终没能获得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孙元起一愣,在印象中诺贝尔向来是大小牛头人的专利,在自己那个世纪,多少国人梦寐以求,结果却等来了几个不期而来的,着实让政府灰头土脸。来到这个世界上,也曾憧憬过,但被现实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