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二、举国犹狂欲语谁(3/4)
满意地点点头:“不错!不错!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你能想那么远,老夫是老怀大慰啊!”旋即老大人正色说道:“不过,百熙,看得远是好事,关键眼下的事儿你也要看得清楚才行!”
假如孙元起是在二十一世纪初读这段文字,也许会对这段文字表示首肯。等真实融入这段历史生活中,并切实感觉到国力衰微的无力感时,对于政府的“局部中立”政策似乎更能理解。或许,这就是陈寅恪先生所说的“了解之同情”吧。
几乎每位学生到来时,孙元起都亲自接见过。平时,也经常与这些学生沟通交谈,询问学习进度,了解他们需求,解决各种相应的疑问。经过一段时间交流,孙元起对于这些学生有了粗浅的了解,总体来说,他们对于航天都有一种深入骨子的爱好。这也可以理解:没有这样浓重的情愫,谁会千里迢迢跑来京城、来到这偏僻的郊外啊?
“自生民以来,人们一直渴望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自由飞翔,于是我们的祖先就创造出嫦娥奔月的故事,只要一颗灵药,就能飞天、就能到达月亮之上。多么美好的愿望啊!随着科技的发展,飞天、登月都不在仅仅再是梦想。我可以非常肯定地告诉你们,在未来一百年之内,人类必定能登上月球!
孙元起连忙请教。
与政府公开表明的“中立”政策相对,是朝野上下汹汹涌动的“联日拒俄”情绪。在此期间,孙元起还接到蔡元培的来信,信中说,他们组织成立了“对俄同志会”,加紧研究应付俄国侵略的办法。随信还寄来他们编辑的杂志《俄事警闻》,大致翻翻,满篇都是“联日拒俄”的论调。
就在孙元起筹备飞机研究所各种事务的时候,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轰轰烈烈拉开了序幕:1904年2月6日,日本正式与俄国断交,并在2月8日夜间不宣而战。关于这场战争中清廷的立场,后世的历史书上是这样写的:
老大人眯着眼睛,上下打量孙元起:“百熙,这是别人告诉你的,还是自己想出来?”
就在这个班的十多人里,走出了以“航空三杰”为代表的众多著名专家。他们是世界第一代航空人中的领军人物,支撑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孙元起讷讷地说道:“是我听广播,自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