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八、廊外藤花开小红(2/5)
不在此,十五岁到南京应乡试,看见江南高等学堂招生,心里痒痒的,偷偷报名考入了这所学校。学习两年后,他又考取安徽留日公费生,随后进入著名的京都帝国大学学习。毕业回国,先后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农科大学等高校任教,并出任校长。
文章作者显然对最新的科研进展有一定了解,除了电子,甚至还知道中子和光子两种新发现未久的粒子。在现在的中国,居然还有这样关注科学发展的人物,足以让孙元起感到惊奇。
光从年龄上讲,孙元起比张贻惠大十岁;而且孙元起是大学校长,张贻惠只是某高中的学生;再说,孙元起算半个官员,张贻惠还是个未入宦途的读书人。按照道理,称他“少涵贤侄”,最是合适,也丝毫不为过。可信的台头还是自降一辈,称他为“贤弟”。
随信并附上二十两银票,算是稿酬,也算是旅费。等老郑把邮件送走,孙元起又在《物质正反说》下面加了一大段评点引申,包括什么是反物质、反物质的重要作用、发现反物质的可能途径等。
不仅如此,在日常交往中,除了辈分明确、不好乱|伦的,一般上官给下级、长辈给晚辈、老师给学生写信,亲近点的都会用“贤弟”来称呼,这是一种抬举,表示尊重。可下级、晚辈、学生回信时,还是得乖乖用“大人”“前辈”“先生”之类的尊称,不能傻呵呵地来个“某某仁兄”,否则就会被认为是没有礼貌、不识抬举。
孙元起屈指一算:光绪十二年,也就是1886年,如今才17岁。17岁的学生就这么关注物理学进展,还能有这么卓绝的认识,绝对是一块浑金璞玉,假以时日,必定可以在科学界大放异彩。可江南高等学堂,不过是京师大学堂的预备学校,类似于后世的高中,放任他在那里面消磨时日,再没有名师指导,没准儿几年以后就变成了方仲永!
自从学报第二期开始,孙元起决定每期的发刊词,都向读者介绍某一学科的最新发展情况。比如文科第二期,就是请孙诒让阐述新鲜出炉的甲骨学。至于这期理科的发刊词,孙元起则请自己的太太薇拉操刀,介绍化学肥料的功用与生产工艺。经过近一年的摸索实验,薇拉对于化学肥料的整体情况已经有所了解,由她来执笔,最是恰当不过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