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戏看儿为灞上军(4/7)
:同样是默写《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节,考生要么一字不错,要么一字不会。而英语也有这样的问题。估计默写一字不错的,都是传统教育出来的;一字不会的呢,都是西式学校教育出来的。没有办法,最后只能把国文、外语、生物都作为参考,只依照数、理、化的分数来录取。但就附加题来看,没有几个人能真正达到大学本科毕业的水平。为此孙元起不得不将原先计划的本科、研究生两个层次,改为预科、本科。有些单科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作为预科生入学。比如江苏有个叫周达的年青人,数学非常棒,连附加题都做出了不少,可惜物理、化学就差些,孙元起给他数学系预科的一个名额。
在考试前,孙元起总共收到156份《报名表》,这个数字给人不痛不痒、温吞水的感觉:如果说学校好,也没有出现万人空巷、一拥而上的局面;若说不好,也没有门可罗雀,小猫三两只的样子。只好自己安慰自己:万事开头难,等学校建起来,名声大了,那时候定然会出现后世千军万马考经世的局面!
走过拱门,是一大片绿地,上面栽满了各种树木,都是平整土地时需要移除的。挨着小河,浇水倒也方便。孙元起指着绿地中心,说道:“以后会在这里建一个碑,刊刻为学校捐赠的芳名,让每个入学的学生都要首先感谢为他们学习创造条件的贤达。”
确实,孙元起有些资金不足了。从开工以来,孙元起对现今的经济情况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这年头,最贵的不是人力,周围的农人和京城招来的力夫,每天几文、十几文钱就能解决问题,甚至不要钱,只要每天供三顿饭就行。最贵也不是粮食、肉蛋、蔬菜,这也就是每天几两银子的事儿。最贵的是建筑材料。木材、石头可以就地取材,这些自然不花钱。最烧钱的是钢筋、水泥之类的,要不就是国内高价,要不就是外国进口。只一座讲堂,便花费了近三万两白银!即便现在美元相当坚挺,1美元可以兑换13—14两白银,在大规模建筑面前,孙元起还是有些捉襟见肘。
批改试卷其实是非常乏味的,尤其是试卷还是自己编出的时候,幸好试卷只有一百六十余份。就批改试卷的总体情况来看,报考的学生还是基础扎实的。可也有个问题,那就是现在的数、理、化术语,和孙元起所受教育中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