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海风声送晚潮来(3/6)
教。”
thoas把论文拿过来,大致看了一下。前面是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自然没什么问题。看到后面关于原子结构的猜想,眉头皱了起来。
之后,卢瑟福又问了一些物理问题,好在这些答案不需要孙元起杜撰,便一一为他解答。
“实验数据?你说论文的数据么?”一转眼,孙元起便想好了答案,“我在美国的时候,已经完成了实验,只是没有一个合理的结论。最近才想到一个符合实验结果的猜想,方写出论文来。”
在圣诞节后的一天下午,卢瑟福郑重的对孙元起说:“york,你对原子结构的天才性认识,已经在《science》和《nature》上先后刊登。但在我们交谈过程中,我发现你有更多的发现和更深刻的理解,这些成果足以震惊世界,使得自然科学的发展更加迅速。可是你为什么不把他发表出来呢?”
至于iprt的成立时间,则众说纷纭,具有代表性的有三家:
“这样啊……”康格太太心里有些犹豫。
老佟唱了诺,转身出去了。
一是认为成立于1898年8月16日,也就是孙元起入住该四合院的第一天。持这种说法的,主要是私立经世大学(kgshiuniversity)的校史研究者。他们认为,经世大学的最早实体就是iprt。这样,他们的校史就比著名的国立北平大学长了那么几个月。证据嘛,便是孙元起发表在《science》上的作者单位。
接下来的几天里,孙元起出于对卢瑟福的崇拜,或者说其他什么原因,先后数次到美国公使馆拜访。在讨论过程中,孙元起总是在不经意间提到了后世对于原子结构的看法,让卢瑟福惊叹不已。
那时候,既没有波音747、空中客车,也没有洲际铁路,即便是令人尊敬的公使太太,也只有乘坐客轮的头等舱。从北京到上海、到香港,穿过马六甲海峡,在印度孟买停了一下,接着在印度洋上漂泊。然后从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在法国马赛上岸,穿越法国,再换轮船渡过英吉利海峡。就这样,颠簸了一个多月,终于到了伦敦码头。
又见过康格太太和丁韪良先生。后面的两位,一个是二十多岁的年青人,面貌与康格先生颇为相似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